梅书韵 作品

第247章 南京城的时代变迁

太平天国在南京的辉煌落下帷幕。

蓝儿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感慨。

猛然间,一道映像中,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这也是有史以来,在南京最后的都城。

蓝儿好奇的跟着映像,踏进了南京都城。

南京都城里,街道上熙熙攘攘。

人们的穿着打扮各异,既有身着传统长衫马褂的老者,也有穿着新式洋装的年轻人。

到处都飘扬着中华民国的旗帜,那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蓝儿沿着街道缓缓前行,她看到新政府的办公大楼前,人们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中透着一股积极向上的气息。

这里汇聚了来自各地的有识之士,他们怀揣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主共和的向往,试图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秩序。

蓝儿听到人们热烈地讨论着新的政策、新的法规。与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的封建王朝制度有了天壤之别。

蓝儿也逐渐发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一些问题。

虽然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了,但社会的贫富差距依然巨大。

在繁华的商业区,有高楼大厦,里面陈列着各种洋货,供富人们挑选。却在城市的角落里,衣衫褴褛的穷人蜷缩在简陋的棚户中,眼神中满是迷茫和无助。

蓝儿看到一些孩子光着脚在街边乞讨,他们瘦弱的身体和渴望食物的眼神让蓝儿心中一阵酸楚。

民国时期,各个党派和政治团体之间的斗争暗流涌动。

议会大厅里,常常因为一个议案就争得面红耳赤,各方势力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角逐。这种内耗使得一些有利于民生和国家发展的政策难以顺利推行。

蓝儿看到一位致力于土地改革的议员,他的提案虽然充满了对广大农民的关怀,但却因为触及到了某些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在议会中被百般阻挠,最终不了了之。

文化领域中,南京城呈现出一种新旧交融的状态。

传统的儒家文化依然根深蒂固,许多书院里还在讲授着四书五经。

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如潮水般涌来。

蓝儿走进一所新式学堂,里面的学生们正在学习英语、数学、科学等课程。

年轻的教师们充满激情地向学生们介绍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的力学定律等西方知识。

这种新旧文化的碰撞也引发了一些矛盾。

一些保守的文人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这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一些激进的青年却渴望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面西化。

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对南京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南京城的经济受到了冲击。

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许多依赖进口的工厂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面临停产。

此时,战争也让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蓝儿看到街头有许多民众自发组织的爱国游行,他们高呼着抵制洋货、振兴国货的口号。

一些民族企业家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大力发展本国的工业。

在南京城的郊区,新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纺织厂、机械厂等的烟囱里冒出滚滚浓烟,这既是工业发展的象征,也预示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