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百草堂之南瓜子(第3页)
与此同时,百草堂内灯火通明。王宁正在撰写状纸,笔墨在宣纸上龙飞凤舞。张娜端着一碗参汤进来,轻声说:“小心身体,别累坏了。”王宁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这些人害了太多百姓,必须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烛光映照着他紧蹙的眉头,案头整齐摆放着受害者的联名诉状与假药样品,每一样证据都凝结着他多日来的心血。
第二天清晨,百草镇衙门外人头攒动。王宁手持状纸,身后跟着一群受害百姓。孙玉国和钱多多被衙役押解而来,两人脸色苍白如纸,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孙玉国的绸缎长衫皱巴巴地挂在身上,钱多多的玄色长袍也沾满泥污,两人垂头丧气的模样引得围观百姓一阵唏嘘。
“大人,孙玉国勾结奸商,制售假药,害得百姓苦不堪言!”王宁将证据呈上,声音铿锵有力,“这些是受害百姓的联名状,还有假药样品。”县令翻开状纸,越看脸色越沉,猛地一拍惊堂木:“带证人!”
李婶拄着拐杖走上前,浑浊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孙子吃了孙玉国的假药,上吐下泻,差点丢了性命!要不是王大夫……”她泣不成声,人群中爆发出愤怒的呐喊,“严惩奸商!”“还我们公道!”的呼声此起彼伏。
钱多多双腿一软,瘫倒在地:“大人饶命!是孙玉国唆使我抬高药价,囤积居奇……”孙玉国面如死灰,瘫坐在地上,嘴里喃喃自语:“完了,全完了……”县令再次拍响惊堂木:“孙玉国、钱多多,罔顾人命,利欲熏心,即日起查封药铺和商行,听候发落!”
随着惊堂木的最后一声落下,积压在百姓心头的怒火终于得到宣泄。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王宁望着欢呼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这场与奸商的较量,他不仅守护了百草堂的声誉,更扞卫了医者的尊严。
寒冬的百草镇被皑皑白雪覆盖,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掠过屋檐。百草堂内却暖意融融,药柜上蒸腾的药香与炭火的热气交织,驱散了几分寒意。王宁身着藏青色夹袄,正在给一位老者诊脉,指尖搭在寸关尺上,神情专注。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
“王大夫!王大夫!”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跌跌撞撞地冲进药堂,发梢和肩头落满雪花,“我家囡囡吃了驱虫药,虫子倒是排出来了,可这几日总是哭闹,不肯吃饭,夜里还总说肚子疼……”
王宁连忙放下手中的脉枕,将孩子抱到诊台前。孩子小脸蜡黄,舌苔白腻,脉象虚浮无力。他眉头紧锁,沉思片刻后说道:“孩子这是驱虫之后,脾胃受损了。”转头吩咐王雪:“取些炒白术、茯苓、陈皮,再加上我们特制的南瓜子粉……”
“特制的南瓜子粉?”年轻母亲一脸疑惑。
“正是。”王宁耐心解释道,“普通南瓜子驱虫虽好,但性偏凉,孩子脾胃娇嫩,驱虫后若不及时调理,反而会伤到脾胃。我们将南瓜子与健脾和胃的药材配伍,既能巩固驱虫效果,又能调养脾胃。”
后院的炮制间里,炉火正旺。张阳戴着老花镜,手持竹铲,正在指导学徒们炒制南瓜子。他的双手布满深浅不一的疤痕,那是多年与药材打交道留下的印记。“看好了,这火候最为关键。”老药师将一勺南瓜子倒入锅中,竹铲有节奏地翻动,“火太急,会焦糊失了药效;火太慢,又无法激发药力。”
学徒们围在灶台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只见南瓜子在锅中渐渐变成金黄色,散发出一股独特的焦香。张阳抓起一把陈皮丝撒入锅中,香气顿时更加浓郁:“陈皮理气健脾,与南瓜子配伍,能中和其凉性。”
这时,王雪抱着一捆白术走进来:“张阳叔,这是新到的白术,您看看品质如何?”
张阳接过白术,放在鼻下轻嗅,又用指甲刮了刮断面:“不错,断面朱砂点清晰,是上等的浙白术。不过……”他转头对学徒们说,“白术要用土炒,取土气入脾之意,这样才能更好地健脾止泻。”
在张阳的指导下,学徒们将灶心土倒入锅中炒热,再加入切成薄片的白术。土黄色的粉末裹着白术片在锅中翻腾,不一会儿,白术片表面就泛起了金黄色。“好了,筛去土粉,摊开晾凉。”张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炮制虽繁琐,但每一步都关乎药效,容不得半点马虎。”
前厅里,王宁正在给一群前来学习的年轻郎中讲解南瓜子的妙用。他手持一本手抄的医案集,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用南瓜子治疗各种虫症的案例。“诸位请看,这位孩童,不仅有蛔虫,还伴有积食,我们在南瓜子方中加入了炒山楂、炒麦芽……”
“王大夫,”一位年轻郎中举手提问,“若是成人绦虫病,剂量该如何把握?”
“问得好。”王宁微微一笑,“成人用量可适当增加,但也要根据体质辨证论治。比如体弱者,需配伍党参、黄芪等扶正之品;体壮者,可酌加槟榔增强驱虫之力。”
正说着,张娜端着几杯药茶走进来,茶碗里漂浮着几片南瓜子和陈皮。“这是我们新研制的养生茶,”她轻声介绍道,“常饮可健脾驱虫,预防虫症。”
年轻郎中们纷纷端起茶碗,细细品味。“入口甘香,回味悠长,真是好茶!”“喝完后,感觉肠胃暖暖的,十分舒服。”赞叹声此起彼伏。
王宁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医者,仁术也。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将医术传承下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就在百草堂忙碌于传承医术之时,一封来自京城的书信打破了平静。信中写道:“闻百草堂以南瓜子驱虫之术造福一方,甚为钦佩。今太医院欲编纂新的《本草汇纂》,特邀请王宁大夫进京,共商驱虫方剂之收录……”
王雪跳了起来:“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咱们的医术要传到京城去了!”
王宁却显得很冷静,他沉思片刻后说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京城名医云集,我们的医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张阳叔,这段时间要辛苦您,多指导学徒们研读古籍,精进医术。”
张阳郑重地点点头:“放心吧,东家。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咱们不能丢。”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就在王宁准备启程之际,孙玉国的残余党羽四处散播谣言,称百草堂的南瓜子驱虫方是旁门左道,根本登不得大雅之堂。一时之间,质疑声四起,就连一些曾经信任百草堂的百姓也开始动摇。
面对谣言,王宁没有过多解释。他带着精心整理的医案和炮制好的药材,踏上了进京之路。林婉儿执意同行,暗中保护他的安全。马车缓缓驶出百草镇,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王宁坐在车内,手中捧着《本草纲目》,仔细研读关于驱虫的记载。“林姑娘,”他突然开口,“你说,中医药的传承,为何如此艰难?”
林婉儿望着窗外的雪景,若有所思:“因为总有人为了利益,不惜诋毁祖宗留下的瑰宝。但我相信,真金不怕火炼,只要我们坚守本心,总有一天,中医药会发扬光大。”
王宁微微点头,目光坚定。马车继续前行,车轮碾过雪地,留下一串深深的车辙。在这漫长的进京之路上,他不仅肩负着百草堂的声誉,更承载着中医药传承的重任。而那小小的南瓜子,或许将成为打开京城医界大门的钥匙,让更多人见识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