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浮游天地(第2页)
或许那时的心境犹如初绽的花蕾,略显稚嫩,尚不成熟,还存留着些许青涩的梦想。然而,人们却清晰地记得那份性情中最真实的东西,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只是,在生活的磨砺和世俗的侵扰下,这些纯真的情感如被尘封的宝藏,逐渐被掩盖,人们开始惊觉生活中弥漫着过多的表演,一切都变得虚假而令人心生厌倦。文字,有时候恰似一杯毒酒,让人在思索中渐渐迷失了本性中的精神内核。它既能描绘出如诗如画的美好世界,也能揭露人性的丑恶。而在这光怪陆离的文字世界里,人们是否还能寻觅到那份失落的纯真呢?正是由于文字对人性和本质生活的深入剖析,反倒使人们对生命产生了更为消极的评判。然而,那时的莫离还太过年轻,他又怎能对那个名叫湘琴的女子如此魂牵梦绕呢?淫雨霏霏,如泣如诉,连绵不绝,南方的小城难得迎来阳光明媚的天气。这对于生长在北方的莫离来说,心情总是有些郁郁寡欢。一天,莫离和湘琴一同在公园的小船上悠然自得地泛舟。小船在碧波荡漾的小浪中徐徐前行,晚归的舟船宛如置身于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之中,令人对这座南方小城充满了无尽的遐想。或许会追忆起古巷里那余音袅袅的声音,或许会深思生命中那些穿越历史的回响。然而,即便如此,心中仍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并非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是源于对时光和岁月的遐想中,那些余味无穷、升华了的情感。
当夜幕如墨般缓缓降临,晚归的钟声敲响,湘琴轻声告诉莫离,少司命暂住的地方就在这条街的尽头,宛如夜空中的一颗孤星。湘琴并未多言,只是默默地与他一同来到那间略显老旧的小木楼前,仿佛两颗孤独的流星,在夜空中交汇。他们促膝长谈,不知不觉间,夜幕已如轻纱般悄然笼罩。窗外的细雨如丝,宛如大自然的琴弦,弹奏着他们的故事。月光透过云层洒下,宛如银色的瀑布,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莫离深情的眼眸,仿佛夜空中最亮的星。他凝视着眼前的女子,心中涌起一股如潮水般汹涌的情感。这个世界对于她这样的人来说,似乎总是充满了不公和苦难,宛如无尽的黑夜,看不到一丝曙光。湘琴,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却遭受了如此多的磨难,恰似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当湘琴送别莫离离开南方时,她送给他一盒前明子,告诉他这有助于明目清脑,如同将一片希望的种子,种在他的心田。然而,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转瞬即逝。当莫离再次回到南方探望湘琴时,他却发现那座老庭院里只剩下一张黑白色的照片,宛如孤独的幽灵,悬挂在墙上,默默诉说着她的离去。湘琴死于一种罕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如恶魔般无情,无法医治,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只留下无尽的哀伤和遗憾。莫离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如同一座被摧毁的城堡,无法承受这残酷的现实。如今的莫离,已不再是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年,而是被生活的洪流打磨得世故圆滑、狡猾老练的人。他甚至利用了安梦瑶对他的感情,这让他感到愧疚和自责,宛如被千万只蚂蚁啃噬,痛苦不堪。
然而,他对湘琴的怀念宛如一幅陈旧的画卷,永远镶嵌在记忆的深处。那张画卷虽然斑驳,但湘琴的笑容依旧如春花般灿烂。莫离深知,他再也无法重拾二十岁时光的那份纯真爱情,那已然成为了他生命中一抹绚丽的色彩。他愈发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仿佛被利欲的锁链紧紧束缚。那些曾经被他奉若神明、视作生命的文字,此刻在他眼中竟变得如此黯淡无光,宛如风中残烛,毫无价值可言。人生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疲于奔命,彼此的交汇点和契合点千差万别。大众所理解的社会本质,与他所痴迷的文学世界宛如云泥之别。在这光怪陆离的尘世中,人们似乎都洞悉了现实的真实面目。然而,这所谓的真相究竟源于何方呢?人们对此却茫然失措,如坠云雾。至于爱情,也许唯有历经生离死别的剧痛,方能真正刻骨铭心。而对于世间的诸般情感,他不知那究竟是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戏剧,还是人们用以消磨时光的无聊游戏。总之,“认真”二字,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恰似那飘在水面上的肥皂泡,虚无缥缈,如梦似幻。
天使之翼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乘风疾驰而去,在天际划出一道耀眼的光芒。天使展开的双翼恰似一对巨大的风帆,掀起了阵阵狂风骤雨,那翅膀的每一次挥动,都宛如在天空中掀起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将周围的云雾搅动得如汹涌的波涛一般,层层叠叠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它们在云海中翻滚、涌动,仿佛在向世人倾诉着天空的奥秘和时间的沧桑变迁。然而,这些云雾却如贪婪的巨兽,逐渐吞噬着人们对于天空和时间的美好幻想,将它们淹没在自然的广袤怀抱之中。有时候,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犹如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强烈,以至于这种欲望会如脱缰的野马般,转化为一种无法遏制的强大破坏欲。在这种破坏欲的驱使下,人们常常会奋不顾身地去揭开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神秘面纱,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为代价。而在这些破坏欲的背后,那些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却如同被尘封的宝藏,被深深掩埋起来。人们在追求知识和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往往会像迷失在沙漠中的旅人,忽略掉自身的道德和伦理指南针。人类学中那些关于人类道德范畴的条条框框,在强大的好奇心面前,犹如风中残烛,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和微不足道。
故而,诸多时刻,纵使人类外表光鲜夺目,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自远古时代遗留的蛮荒、狂野和粗暴的习性。这些习性于特定情形下会被激发,致使人类做出一些有悖道德甚至残忍的行径。这些习性深深植根于人们内心最自私的理念之中,实乃人类本性的一部分。然而,当我们翻开《圣经》,会惊异地发现其中对天使的描绘与人类的自私形成了天壤之别。天使被刻画成拥有最为理想化的道德准则,具备无私、博爱、智慧、善良、明智、强大等熠熠生辉的品质,甚至还能够自由翱翔。当这些完美无缺的天使形象跃然于银幕之上时,它们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为重要的是,它们给少司命们带来了一场关于人性的深邃思索。在与天使的完美无瑕相对比时,人类的丑恶和自私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引人注目。这种强烈的对比引发了少司命们内心的心理落差,促使他们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既然有人钟情于天使,那么必然也会有人钟情于魔鬼。魔鬼的性格瑕疵使它们看上去更贴近人类,而人类在某些方面亦与魔鬼如出一辙。这种相似性让人们对魔鬼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愫,或许是因为魔鬼的形象更能映照出人类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心上朱砂,眉间雪,这些美好的意象与魔鬼的薄情寡义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反差不仅让我们洞悉了人性的纷繁复杂,也让我们恍然大悟,无论是天使还是魔鬼,都不过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映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