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围攻宋国(第2页)

与此同时,宋国国内的情况也愈发艰难。城内已是易子相食,饥寒交迫。百姓们饱受战火的煎熬,生命和尊严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内的粮食早已告罄,百姓们只能靠野菜和树皮充饥,许多人在饥寒中倒下,再也无法站起来。

然而,宋文公始终坚守着最后的防线,他坚信上天会眷顾宋国,援军一定会到来。他每天都会巡视城防,鼓舞士气,与百姓们同甘共苦。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眼中充满了坚定与希望。他知道,只要宋国军民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撑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天。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政治和心理上的博弈。楚国的强势进攻展示了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决心,但也引发了中原诸侯的警惕和不安。宋国的顽强抵抗则体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国家尊严的坚守。战争的持续也让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为未来的和平与秩序埋下了伏笔。

楚庄王在这场战争中展现了其雄才大略和果断决策的能力,但也意识到战争的持久和残酷对国家的消耗。宋文公则在困境中坚守信念,激励着宋国军民顽强抵抗。这场战争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告终,但它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成为中原地区各国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契机。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的初春,汴水河畔的积雪尚未消融,寒风裹挟着细沙拍打着商丘城的夯土城墙。宋文公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城外绵延数里的楚军营帐,眉头紧锁如霜。炊烟从敌营中升起,与天边低垂的乌云融为一体,而城内的百姓早已十室九空,粮仓里的粟米只够支撑旬日,树皮都被剥得干干净净。

"启禀君上,乐婴齐大夫已整装待发。"内侍的声音在空旷的城楼回响。宋文公握紧腰间的玉珏,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这是宋国最后的生机。乐婴齐肩负着举国重托,带着十二匹毛色纯正的白马拉着的车驾,载着宋国历代国君的祭器,星夜兼程赶往绛都。车轮碾过结冰的官道,扬起细碎的冰碴,仿佛预示着这场求援之路的艰难。

晋国朝堂之上,青铜蟠螭纹鼎中燃烧的柏木噼啪作响,却掩不住气氛的凝重。晋景公摩挲着案几上的羊皮舆图,目光在宋楚边境来回逡巡。"诸位爱卿,宋使恳请援军,这仗...打是不打?"话音未落,大夫伯宗已趋步出列,宽大的衣袖在青砖地面拖出长长的阴影。

"君上,此战万万不可!"伯宗举起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楚军近年的战绩,"自邲之战后,楚军吞并庸、舒,又败陈、郑,如今士气正盛。反观我军,虎牢关的营垒尚未修缮,战车兵甲折损十之三四..."他的声音突然哽咽,想起三年前邲之战中溺毙于黄河的三万将士,"楚国方今有江汉之险,又得天时地利,臣夜观星象,荧惑守心于南,此乃楚兴之兆啊!"

朝堂陷入死寂。晋景公望着穹顶蟠龙藻井,耳边似乎又响起邲之战的战鼓。当年先縠贸然出击,导致全军溃败,连自己的乘舆都险些落入敌手。如今国库空虚,百姓厌战,若再轻启战端...他最终将竹简重重拍在案上:"传旨,命解扬前往宋国,就说援军不日将至!"话落,殿外突然响起闷雷,三月飘雪簌簌而下。

五月的商丘城,空气中弥漫着腐肉的气息。华元解开衣甲,在身上涂抹污泥,腰间别着浸透桐油的麻布。三更梆子响过,他带着十名死士,借着暴雨的掩护,顺着护城河的排污口潜入楚营。积水漫过脖颈,蛆虫在污水中翻涌,却丝毫未减他们的速度。

当华元翻过最后一道鹿砦时,眼前的景象令他瞳孔骤缩:楚营中灯火通明,却空无一人。原来楚军为节省粮草,已改为轮班值守。他摸到主将子反的大帐,帐外两名亲卫正倚着盾牌打盹,鼾声混着雨声。华元抽出匕首,在掌心哈了口气,寒光一闪,两名士卒咽喉喷出的热血瞬间染红了青布帐幔。

帐内,子反正枕着酒坛酣睡,酒香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华元飞身上榻,膝盖抵住对方胸口,匕首架在咽喉:"令尹大人,可认得在下?"子反猛然惊醒,酒意顿消,只见月光下,华元的眼睛亮得可怕,像极了睢水边饿了三日的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