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吴军入郢都(第3页)

楚国的申包胥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踏上了赴秦乞师的艰难旅程。面对秦哀公,他痛切陈辞,言辞恳切而悲壮:“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他将吴国比作贪婪的野猪和毒蛇,形象地描绘了吴国对楚国的无尽贪欲和残忍侵略,强调吴国的暴行始于楚国,楚国人民已经饱受其害。申包胥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吴国侵略行径的控诉,更是对秦国的恳切请求,希望秦国能够伸出援手,拯救楚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次年,楚国的子期组织反击,计划焚烧吴军占据的麇地,以此来打击吴军的士气。然而,子西却劝阻道:“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楚国军民在吴国侵略下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楚国的土地被吴军践踏,楚国的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士兵战死沙场,连尸骨都无人收敛。子西的劝阻,体现了楚国人民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逝去亲人的尊重和怀念。

尽管楚国的统治集团腐朽不堪,尤其是令尹子常索贿聚敛,残害忠良,导致楚国内部矛盾重重,但在亡族灭国的关头,全国军民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团结和勇气。他们将原本对楚王室的不满和反抗,迅速转变为对吴国侵略者的反抗。楚国的军民们在危难时刻,纷纷以族国为重,起而反抗,保卫自己的家园。子西能够在败乱中集结溃散的军民,军民又随从与保护楚昭王,这正是军民团结一致、不甘凌辱、奋起反抗的生动例证。

尤其是当楚昭王落难在随国时,申包胥的举动更是令人动容。他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奔赴秦国乞求援兵。在秦宫外,他依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七日勺水不进,以死相谏。秦哀公被申包胥的忠义和执着所深深打动,为之赋《无衣》(诗),表达了对楚国的支持和对申包胥的赞赏。申包胥“九顿首而坐”,以最庄重的礼仪表达对秦哀公的感激。最终,“秦师乃出”,秦国决定出兵援助楚国。

申包胥的这一行为,不仅为楚国赢得了复国的希望,也成为了楚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爱国行为之一。他的忠诚、勇敢和执着,激励了无数后人。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象征着爱国精神的伟大和不朽。申包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心怀祖国,就一定能找到希望的曙光。

在秦国的帮助下,楚国开始组织力量反击吴国。楚昭王在随国期间,迅速整顿军政,安抚民心,为复国做准备。子西等人则积极联络楚国的旧部和各地的诸侯,争取更多的支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准备后,楚国军民对吴军发起了反击。他们凭借着对本土的熟悉和顽强的斗志,逐渐收复了一些失地。

在这场战争中,不仅有激烈的战场厮杀,还有背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外交博弈。楚国的复国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也展现了楚国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在楚昭王的带领下,逐渐恢复了元气。

最终,楚国成功击败吴国,收复了郢都,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辉煌。而吴国在长期的战争中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逐渐走向衰落。楚国的复兴,不仅是楚国自身的胜利,更是对春秋时期诸侯格局的一次重要调整。这场战争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敌的入侵,保卫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