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道德经》所承载的思想文化(第3页)
老子对此深感痛心,他在《道德经》中感慨地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他看来,当“大道”被废弃时,人们才会刻意标榜仁义;当智慧被过度强调时,虚伪和欺诈就会随之而来;当家庭关系不和谐时,才会强调孝慈;当国家陷入混乱时,才会出现所谓的忠臣。这些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社会已经偏离了自然的轨道,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等美德的标榜,反而成为了社会道德沦丧的标志。
老子认为,当天下遵循“道”的原则时,一切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人们不需要刻意标榜仁义,因为仁义会自然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中。然而,当人们开始以仁义相标榜时,这反而意味着仁义已经名存实亡。基于这种观点,老子提出了“绝智弃诈”“绝巧弃利”的主张,希望统治者能够放弃智慧和技巧带来的虚伪和欺诈,摒弃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从而回归到一种更加质朴、自然的社会状态。
老子进一步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他希望国家小而人口少,人民即使拥有各种先进的工具和武器,也无需使用它们。人们不需要依靠复杂的交通工具和军事力量来维持生活,而是回归到一种简单、原始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看似落后,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对自然本性的回归,是一种对社会和谐状态的追求。
老子的这种思想无疑带有复古的色彩。他渴望回到西周时期那种万国林立、天下无争的状态,那时的社会相对简单,人们的生活更加质朴,没有过多的纷争和欲望。他希望通过这种复古的方式,恢复社会的自然秩序,让人们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和纯真。虽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可能难以完全实现,但它却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社会复杂性和功利性的视角,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和利益的同时,不要忘记回归自然本性的重要性。
与这一社会理想相适应,老子还主张贵柔处弱,以退为进,以不争而实现天下无人可与之争。他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进而主张“上善若水”,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水一样的心态和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去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坚忍负重,居卑忍让。希望统治者能处下而自上,实现天下大治,创立不朽功勋,从而达到"死而不亡谓之寿"的至高境界。
由老子发起的道家学说,很快在春秋战国时期崭露头角,成为了三大显学之首。在春秋未期的历史舞台上,道家学派的范蠡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将在另章详述。至战国时期,申不害等学者应用道学思想振兴国家,而后道家还衍生出了法家等学派。到西汉初,以张良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风云变幻的汉初政坛上,创造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篇章。唐初,李世民以道治国,也成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道家思想虽然在历史上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但它对统治者的要求却实在是太高了。道家所倡导的无私自律、不妄为造作等理念,与统治者追求权力和利益的本能需求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很难被统治者完全接受。
同时,道家还受到了儒家的排挤,而且道家本身就有极强的隐逸倾向,倾向于远离世俗纷争,专注于内心的追求。所以,后来道家很少时候能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尽管如此,道家思想依然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文化的漫漫长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道家经典《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想魅力,穿越时空的长河,至今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汲取其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