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孔子的儒家思想(第2页)
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在小康社会中,大道隐没,“天下为家”,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状况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并相应地设立“城郭沟池以为固”。在这种情况下,“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虽然小康社会没有大同社会那样完美,但相比之下,它有正常的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被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对后世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孔子的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后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段,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孔子的大同和小康思想,为这些进步思想家、改革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与孔子的大同思想不无关联。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等思想家和政治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将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和谐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虽然身处乱世,孔子的仁政没有施展的广阔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强大的齐国也对他心生畏惧,这足以证明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体系,它涵盖了从个人修养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孔子之后,孟轲和荀况分别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和礼治思想,进而形成了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庞大系统。孔子的政治思想经过后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它不仅在东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传播,还对欧洲的思想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领域,孔子的经济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他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义”,在孔子看来,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在行为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利”则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利益。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不要“利”,而是强调不能过度追求利益,要将“义”置于首位。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认为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值得追求。在他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孔子还通过区分“君子”与“小人”在对待“义”与“利”态度上的差异,来强调义利观的重要性,在《论语·里仁》中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批评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仅仅是一个农民。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等诸多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孔子在政治上秉持着较为保守的态度,这种态度也在他对经济制度的改革看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初税亩”改革为例,这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经济变革。它从法律层面正式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地位,打破了传统的土地国有制,开启了土地私有化的先河,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据《左传》记载,孔子在修订《春秋》时,对“初税亩”的记载却旨在批评其“非礼也”。在孔子看来,这种改革违背了周礼所规定的传统经济秩序,是对周朝井田制的一种冲击。周礼所倡导的是一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也不例外。井田制下的土地公有制,是周礼经济秩序的重要体现,而“初税亩”的出现,显然打破了这种传统格局,因此遭到了孔子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