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范蠡的商业成就(第3页)
基于对这一规律的透彻理解,范蠡在实际的商业经营活动中表现得游刃有余。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价格的细微波动,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买卖策略。当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处于低谷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购入,就如同珍视珍贵的珠玉一般;而当价格攀升至高位时,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抛售,将其视如粪土一般毫不留恋。
正是由于范蠡对供求规律和流通规律的深刻领悟以及娴熟运用,使得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成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为了商业领域的传奇人物。
在人才管理方面,范蠡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独到的见解。他深知人才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择人”和“不责于人”这两个关键理念。
所谓“择人”,就是在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其才能,唯才是用。这一理念体现了范蠡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精准判断。他认为,只有具备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正如司马迁所称赞的那样,范蠡是一个“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的智者。
而“不责于人”则强调了用人的艺术。范蠡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能对人求全责备。在他的商业团队中,他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一来,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商业的成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通过“择人”和“不责于人”这两个理念的运用,范蠡成功地组建了一支高效、协作的商业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共同推动着商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即使是智慧如范蠡,也难免遭遇挫折与痛苦。他的二儿子在楚国经商时,因一时冲动杀了人,被判处死刑。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让范蠡心急如焚。他精心准备了千镒黄金,打算派小儿子前往楚国营救。在他看来,小儿子自幼生活优渥,不吝惜钱财,更有可能救出二哥。但大儿子却坚决请求自己前去,认为作为兄长,有责任救弟弟。范蠡拗不过大儿子,只好答应。然而,最终营救失败,大儿子带回的是二儿子冰冷的尸体。这一沉重的打击,让范蠡悲痛欲绝,也让他失去了继续经商的热情。此时的他,年逾古稀,身心俱疲,渴望寻找一处宁静祥和之地安度晚年。
回忆起青年时期耕读砺志的虢邑莘川(今河南省卢氏县),那里的山明水秀、民风敦厚让范蠡心生向往。于是,他将生意托付给长子,带着西施及幼子,溯黄河而上,一路历经汴梁、郑州、洛阳,再沿洛水西行,穿过宜阳、洛宁,翻越十八盘,终于抵达莘川村(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站在高处眺望,只见一泓碧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走进村庄,集市上热闹非凡,商贾往来,秩序井然,村民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这美好的景象让范蠡心中一动,经商的念头再次萌发。他与夫人、幼子商议后,决定在此定居,重新开启商业之路。
楚惠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48年),这位传奇人物范蠡与世长辞,享年88岁。他的一生,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在政治、军事上有着卓越贡献。他的商业思想和经营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范蠡始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宋朝时期,他继续配享武庙,其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认可。而在商业领域,他更是被尊为财神、商圣、商祖,无数生意人供奉他的塑像、画像,将他视为商业成功的楷模和财富的象征。
范蠡着有《范蠡》兵法两篇(今已失传)、《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卢氏本草经》等。这些着作蕴含着他丰富的智慧与经验,虽然部分已经失传,但留存下来的内容,依然是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瑰宝,为后人研究古代商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卓越,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