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田氏代齐(第2页)
在齐景公的统治下,公室的仓库里堆满了布匹、丝帛和粮食,多到已经腐烂生虫。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人民却生活在困苦之中,饥寒交迫,甚至有人饿死在路上。
百姓们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劳役,而且在遇到灾荒时也得不到及时的救济。他们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许多人因触犯刑法而被砍去双脚,导致市场上鞋子变得异常便宜,而假肢却价格昂贵。这种“国之诸市,屦贱踊贵”的异象,无疑是对齐景公统治的一种讽刺和控诉。
在这样的背景下,田桓子之子田僖子(田乞)看准时机,积极收买民心。他改革了量制,将原本的四进制(即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改为五进制。在向百姓借贷粮食时,他采用新制,而在百姓还贷时,却使用旧制。这种“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廪予民以大斗”的做法,让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田氏家族感激不已,田氏家族的影响力也因此日渐增强。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齐相晏婴出使晋国,与晋国大夫叔向讨论齐国政局时,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囊,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另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景公曾派遣晏婴出使晋国。晏婴私下里对权向透露:“齐国政权终将归于田氏之手。田氏虽无显赫功勋,却擅长借公事之便施予私恩,深得民心,备受百姓拥戴。”由此可见,田氏采用此种策略来笼络人心,效果颇为显着。
据说,当时身为齐相的晏婴,曾力劝齐景公设法遏制田乞的势力,但齐景公却未予重视。晏婴逝世后,田氏在齐国政坛的活跃度更是与日俱增。齐景公去世后,齐国大权落入国惠子和高昭子两位国卿之手。这两位国卿均出身姜姓,为齐太公后裔,属吕氏旁支。他们世代担任齐国上卿之职,并受周天子册封,是齐国势力最为强大的两家贵族,对齐国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
田乞深知自己势力的局限,他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暗中联合鲍牧等贵族,成功击杀国惠子和高昭子,并扶持阳生登上齐悼公之位,从而顺利掌控齐国国政。
田成子凭借着子承父业的契机,顺利接过父亲手中的权柄。然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政治丛林中,世袭的权位不过是一张入场券,想要在齐国的政治舞台上站稳脚跟并实现家族的崛起,必须主动出击,参与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田成子深谙此道,他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与狠辣的手段,在齐国的朝堂上纵横捭阖。先是果断出手,先后废立齐简公、齐平公,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而后又将目光投向齐国国内势力庞大的鲍叔牙、晏婴等四大家族,以雷霆之势将其诛杀,扫除了田氏家族崛起道路上的重重障碍。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运作,田成子手中的权力不断膨胀,其封邑的规模开始逐渐超越齐平公直接管辖的区域,隐隐有凌驾于国君之上的态势。
然而,正当田成子在权力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之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却如乌云般笼罩在他的心头——田氏家族人丁稀少。与传承数百年、枝繁叶茂、皇族子弟遍布齐国的姜氏皇族相比,田氏家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在那个家族势力与人口数量紧密挂钩的时代,人丁不旺就意味着家族的根基不稳,难以在激烈的权力竞争中长久立足。田成子深知,若想实现田氏家族取代姜氏皇族、称霸齐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尽快壮大家族人口,尤其是要增加具有继承权和战斗力的男性子嗣数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田成子绞尽脑汁,想尽了各种办法。他先是广纳妻妾,期望通过传统的方式增加子嗣。然而,一段时间过去,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仅儿子数量的增长极为有限,自己还被这一过程搞得身心俱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的政务处理。就在田成子为子嗣问题愁眉不展之际,一个大胆而又极具颠覆性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