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苏秦合纵(一)(第2页)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时,奉阳君赵成已死。他直接向赵肃侯游说,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特别指出了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他指出,如果六国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么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将浑然一体。如此一来,秦国必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能够成功。
赵肃侯被苏秦的宏图大志和精辟分析所打动,采纳了他的“合纵”主张,并且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就在苏秦为合纵盟约积极奔走之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他决定想出一个办法来维护这刚刚萌芽的联盟。
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他,最后还打发他离开。张仪觉得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了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出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得知真相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
离开赵国后,苏秦来到了韩国。他游说韩宣王时,先分析了韩国的优势:韩国地势坚固,军队有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接着,他陈述了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会要求割让宜阳、成皋等地,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土地。而韩国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最后,苏秦大声说道:“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接着,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他先分析了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
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他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他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