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苏秦之死(第2页)
苏秦深知,在这样的情势下,自己若不及时采取行动,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灾祸,他决定返回燕国,试图向燕王解释清楚,洗刷自己的冤屈。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当他满怀希望地回到燕国,满心以为能得到燕王的理解和支持时,燕王却对他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不再给他任何官职。苏秦看着冷冷清清的宫殿和燕王那充满戒备的眼神,心中五味杂陈,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为自己辩白、重新获得燕王信任的决心。
苏秦深入思索自己获罪的原因,他推断是有人毁谤自己不忠信,才导致燕王对自己产生了误解。于是,他决定主动求见燕王,试图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让燕王明白自己的忠心和进取之心。
小主,
在燕王面前,苏秦神色坦然,侃侃而谈:“大王,臣以为,忠信之人往往一切为了自己,他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进取之人则是为了他人、为了国家而奋斗。臣弃家外游,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为燕国效力,求得进取的机会啊。”
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苏秦列举了曾参、伯夷、尾生这三位历史上以“忠信”着称的人物为例,反对世人所推崇的“忠信”,提倡“进取”。
他缓缓说道:“像曾参一样孝顺的人,对自己的父母关怀备至,绝对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生怕父母为自己担忧。如此孝顺之人,又怎能让他远离家乡,到燕国来侍奉处在危困中的国君呢?他能时刻守护在父母身边,在家尽孝,却难以在国君身边为国家排忧解难。再说说伯夷,他坚守正义,宁死也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下。他的廉洁和气节固然令人敬佩,但如果让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取回十座城池,他又怎能做到呢?他过于执着自己的原则,缺乏为了国家利益而灵活变通的进取精神。还有尾生,他以诚信闻名,与女子相约在桥下,女子未至,洪水暴发,他抱柱而死。他的诚信令人动容,可若让他步行千里退去齐国军队,他又怎能顾全大局,为国家做出这样的贡献呢?臣正是以所谓的忠诚信实在国君面前获罪的呀。”
燕王听了苏秦的话,眉头紧锁,反问道:“你自己不忠诚信实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吗?”
苏秦微微一笑,接着举例说道:“大王,臣给您讲个故事。有一个妻子与人私通,打算毒死丈夫。她的侍妾得知后,为了保护丈夫,就假装摔倒打翻了毒酒。丈夫回来后很生气,惩罚了侍妾。侍妾打翻毒酒,保存了丈夫和妻子的性命,却免不掉挨板子的惩罚。臣如今的罪名就跟这侍妾的遭遇相类似啊。臣一心为了燕国的利益,积极进取,却因为一些人的毁谤和误解,被大王误解,这实在让臣感到委屈啊。”
燕王听了苏秦的这番话,陷入沉思。他仔细回味苏秦的话语,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苏秦为了燕国的利益,积极进取,不惜被人误解和毁谤,他的忠心和才能其实是为了国家和君主,并非真的不忠不信。燕王被苏秦的智慧和忠诚所打动,于是恢复了苏秦的官职,并且对他愈发厚待。
苏秦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困境中巧妙地为自己辩白,不仅洗清了冤屈,还重新获得了燕王的信任和重用。他的故事成为了战国时期一段传奇,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国家和理想不懈奋斗的智者形象。
苏秦在燕国期间,与燕易王的母亲私通。先秦时期,男女关系的确并不是后来儒家礼法的束下那么严谨。这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来。
但苏秦与燕王母亲私通这一秘事,不知为何被燕易王知晓。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燕易王非但没有对苏秦进行惩处,反而更加厚待他。这一行为背后或许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燕易王或许认为苏秦有其他不可替代的价值,又或者只是不想轻易得罪这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