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举步维艰的周赧王(第3页)
周赧王姬延严词拒绝,坚决扞卫周王室的尊严。然而,樗里疾大怒,将周赧王逐出王宫,强行将其迁至“西周”(即王城)。从此,姬延在西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七月初七,正是民间乞巧的日子。姬延却在秦军的甲胄丛中,被迫踏上迁都的马车。车帘被风掀起一角,他看见成周百姓躲在巷口窥探,有妇人抱着孩子偷偷抹泪——这是天子第一次被臣子驱逐。马车碾过瀍水浮桥时,身后传来成周太庙方向的浓烟,不知是秦军不慎失火,还是有人在焚烧象征旧主的旗幡。
西周王城的宫室比成周更小,后苑的井台生满青苔,汲水的铜罐底部结着厚厚的碱垢。姬延坐在空荡荡的正殿里,听着墙外传来的犬吠,突然想起童年在成周见过的一场雪:那时宫人们用朱红漆桶盛着新雪,预备给父王煎茶,而如今,他连换一床冬被都要向西周公家借银。
在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中,东周和西周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两个原本同宗同源的国家,因为利益和权力的争夺而兵戎相见。韩国见状,决定派兵去救援西周,试图在这场纷争中捞取一些好处。
然而,就在这时,有人为东周出谋划策,游说韩国的君主韩王。这位游说者对韩王说:“大王,西周原本是天子的国都,那里有许多珍贵的钟鼎宝器和价值连城的宝物。如果您现在控制住军队,不要轻易出动,就可以让东周对您感恩戴德,同时您还能尽得西周的宝物。这样一来,您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消耗,还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韩王听了这番话后,觉得颇有道理,于是开始犹豫是否要继续派兵救援西周。他意识到,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西周的宝物,同时又让东周感激自己,这无疑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妙计。
与此同时,楚军正在包围韩国的雍氏,韩国的处境十分艰难。韩国为了抵抗楚军的进攻,不得不向东周请求兵器和粮草援助。东周君姬班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他担心如果拒绝韩国的请求,韩国可能会在战争中失败,进而影响到东周的安全。于是,他叫来了苏代,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希望苏代能够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苏代是一位极具智慧的谋士,他对东周君说:“大王,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而且还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听后大喜过望,他说:“如果你真的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
苏代随后去会见了韩国的相国公仲侈。他对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本计划三个月内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仍然没有攻下来,这说明楚军已经疲惫不堪。现在您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这无异于向楚国宣告您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了。”
公仲侈听了苏代的话后,意识到确实如此。他说:“你说得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怎么办呢?”
苏代接着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
公仲侈听后非常生气,他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也就够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
苏代耐心地解释道:“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而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会非常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一来,就等于是用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
公仲侈听了苏代的分析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他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向东周请求援助的尴尬,还能获得东周的支持,同时还能让秦国对东周产生敌意,从而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
于是,公仲侈对苏代说:“好,就按你说的办。”他果然把高都送给了东周。东周君姬班得知此事后,对韩国的举动感到非常满意,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而秦国则因为东周的这一举动而对东周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韩国所面临的压力。
苏代的这次游说,再次展现了他作为纵横家的高超智慧和谋略。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精准的分析,成功地化解了东周和韩国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韩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这一事件也充分说明,在战国时期的复杂局势中,智慧和谋略往往比武力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