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债台高筑二周亡(第2页)
周赧王听后,觉得周冣的建议很有道理。他深知,东周国力衰弱,难以与秦国抗衡,与其硬碰硬,不如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来保全自己。于是,他决定采纳周冣的建议,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并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
周冣的这一番游说,不仅让周赧王与秦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还巧妙地为东周争取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秦昭襄王果然对周赧王的举动表示赞赏,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融洽。
后来,秦昭襄王准备攻打西周国。周冣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出面劝说秦昭襄王。他对秦昭襄王说:“大王,如果为您的利益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会让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无法称王,不能统一天下。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那样您的命令就不会通行于诸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昭襄王听了周冣的分析后,觉得很有道理。他意识到,攻打西周虽然可以获取一些土地,但会让秦国陷入被动,甚至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联合抵制。于是,他决定放弃攻打西周的计划,转而寻找其他的战略机会。
周冣的这番劝说,不仅保全了西周,还进一步巩固了秦国与东周之间的关系。他的智慧和谋略再次得到了验证。
当时,秦国已经攻占了韩国、魏国、赵国的很多地方,其势力如日中天,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终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他深知周王室的存亡危在旦夕,却无力回天。
在这个危急时刻,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于是派使者前来,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过望,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
公元前262年的暮春,楚国使者的车驾碾过王城东门的碎石路,车衡上悬挂的凤鸟纹铜铃,惊起了城堞上打盹的老卒。"天子振臂,诸侯景从。"使者展开的竹简上,楚王的字迹力透纸背,姬延却看见竹简边缘细微的虫蛀——就像这看似稳固的合纵之约,早已千疮百孔。
征兵的木牌插在王畿各地,却只招来三千老弱,最终只凑齐了五千兵马。西周公带着匠人翻遍武库,才找出半副生锈的皮甲,箭头更是用农具改铸,淬火时火星溅在青砖上,烙出一个个焦黑的斑点。最棘手的是粮饷,姬延站在府库门前,看着空荡荡的粮囤里漏下的阳光,突然想起祖父显王曾说:"王室之尊,在德不在力。"可如今,无德亦无力,拿什么让诸侯信服?
向富户借债的那日,王城的市集罕见地热闹。穿粗麻短打的百姓挤在府衙外,看着锦衣华服的债主们鱼贯而入,有人偷偷议论:"当年穆王西征,带的可是八骏之师,如今......"姬延握着刻有借券的竹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竹简边缘的毛刺扎进掌心,渗出的血珠滴在"周王姬延"的落款上,晕开一团暗红——这是天子的借条,却比庶民的借据更不值钱。
公元前256年,姬延终于准备就绪。他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姬延的计划发展。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
公元前256年的深秋,伊阙的枫叶红得滴血。姬延站在土垒上,看着自家军队的破旗在风中翻飞,旁边楚国的"凤"字旗虽新,却只有寥寥数百人。远处秦营的炊烟升起,像一条蜿蜒的黑龙,缠绕在崤函古道上——那是二十万秦军的炊火,比诸侯联军的火把亮上百倍。
周赧王在此已等待了三个月,除燕楚两国的军队到了之外,其它几国的军队根本不见踪影。西周公的铠甲已经被露水浸得发潮。士兵们蹲在战壕里啃着发霉的饼子,有人望着家乡的方向叹气,有人把借券缝在衣襟里,盼着战后能换些粮米。姬延突然想起童年见过的一场大阅:那时天子的车驾驶过洛水,诸侯的军队列成方阵,甲胄映着阳光如同金色的海浪,而如今,眼前只有几个冻得发抖的伙夫,在收拾无人食用的马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