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思想 作品

第264章 长平之战及窃符救赵(第2页)

赵括的母亲在赵王面前的这番话,其实是在为赵括的未来做最后的挣扎。她深知赵括的性格和能力,也深知战场的残酷。她希望赵王能够清醒过来,但赵王已经被胜利的幻想冲昏了头脑。

当秦国得知赵括已经升任为赵国大将的消息后,秦王嬴稷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他深知赵括虽然精通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容易轻敌冒进。于是,秦王暗中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

秦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任命他为此次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白起是秦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用兵如神、谋略深远着称。同时,秦王将原本的主将王龁降为副将,让他协助白起作战。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秦王在军中下达了一道严厉的命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这一命令有效地封锁了消息,使得赵括对白起的上任毫无察觉,从而陷入被动。

赵括到达军中后,立刻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整顿军队。他全部废除了廉颇原来的规定,更换了大部分军官,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他下令出兵攻打秦军,试图一举击溃秦军,收复失地。然而,赵括并不知道,他已经被白起的计谋所套牢。

白起在战场上表现得仿佛战败逃走,引诱赵括的军队深入秦军的阵地。实际上,他早已预先布置了两支奇兵,准备在关键时刻截击赵军。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然而,秦军坚守不出,赵军虽然士气高涨,但面对秦军坚固的防线,却无法攻克。

就在赵括陷入困境之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悄然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堵截住了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主力部队与后方的联系被彻底切断,粮道也被秦军断绝。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的后方,赵军仓促提兵迎战,但因为缺乏准备,很快便失利了。无奈之下,赵括只好下令坚筑营垒,等待援兵。秦王得知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后,意识到这是一个彻底击垮赵军的绝佳时机。他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进一步加强了对赵军的围困,阻断了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赵军被困在长平,粮草日益匮乏,形势危急。

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原本答应增援赵国,但当赵军真正陷入困境时,齐国却迟迟不肯出兵。赵军缺乏粮草,赵王多次请求齐国救济,但齐王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出兵相助。

在这种危急时刻,赵国的谋士周子站了出来。他对齐国的使者说:“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而言,是一道重要的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一旦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和楚国头上。因此,救援赵国这件事,就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更何况,救援赵国不仅表现出的是高尚的道义,更是一种显示威名的好事。齐国和楚国必须主持正义,救援亡国,以显示兵威击退强大的秦国。如果不为此事倾尽全力,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实在是大错特错!”

然而,齐王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对周子的劝告充耳不闻,仍然拒绝出兵。他没有意识到,赵国的灭亡,将直接威胁到齐国和楚国的安全。而秦国则利用赵国的孤立无援,进一步加强了对赵军的围困,最终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

公元前260年的九月,长平战场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绝望的气息。赵军的营地内,饥饿与死亡的阴影如幽灵般徘徊。断粮四十六天,这漫长而残酷的时光,如同一把无形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赵军的生命与斗志。

饥饿的士兵们目光空洞,面色蜡黄,他们的眼神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做出令人发指之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人性在这场战争的泥沼中逐渐沦陷,生命的尊严被践踏得体无完肤。赵括站在高处,望着眼前这幅人间地狱般的景象,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再不突围,赵军将彻底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于是,赵括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他试图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希望能够撕开秦军的防线,为赵军打开一条生路。然而,秦军的防线坚如磐石,赵军的进攻如同撞在巨石上的浪花,一次次被击退。四队人马轮番上阵,士兵们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撼动秦军的营垒。到了第五次进攻,赵军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但仍无法突围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