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燕赵鄗城之战(第2页)
"报——!"一名传令兵疾步而入,"燕国丞相栗腹亲率四十万大军直扑鄗城,卿秦将军率二十万大军进攻代城!"朝堂内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脸上写满了惊恐与不安。
廉颇却神色镇定,他的手指缓缓划过地图上鄗城与代城之间的山脉,苍老的声音在寂静的朝堂中响起:"骄兵必败,疲师易摧。燕军虽众,却犯了兵家大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千里奔袭,士卒必然疲惫不堪;分兵两路,兵力难免分散薄弱;轻敌冒进,阵型必定松散混乱。而我赵军虽弱,却占尽'哀兵必胜'的士气。"
说到此处,廉颇的声音陡然提高:"每一个赵军儿郎都清楚,此战若败,赵国将再无立锥之地!我们的背后,是邯郸的父老,是妻儿的期盼,是无数死在长平的英魂!"他的话语如同一把重锤,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让朝堂内原本弥漫的恐慌之气渐渐消散。
随后,廉颇开始部署作战计划:"在代城防线方面,命乐乘将军率五万精兵驻守代城。"他的手指重重落在地图上代城的位置,"此地地势险要,群山环绕,关隘狭窄。乐乘将军只需卡住咽喉要道,便可将卿秦所率的二十万燕军偏师困在山地之中。燕军骑兵在山地难以施展,粮草运输更是困难,不出旬月,必乱!"
"而我,"廉颇猛地抽出腰间佩剑,剑刃在烛光下寒光闪烁,"将亲率二十万主力屯驻鄗城!这里是赵国南部门户,虽说是一马平川,利于燕军骑兵冲击,但也正是我赵军步兵方阵大展拳脚之地!"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燕军以为我们不堪一击,那我们便要让他们知道,赵人骨头的硬度!"
廉颇转身面向满朝文武,沉声道:"传令下去,即日起,全军秣马厉兵。鄗城防线要连夜加固工事,挖掘壕沟;代城守军即刻熟悉地形,布置伏兵。告诉每一个士卒,这是一场复仇之战,更是一场存亡之战!"
随着廉颇的军令下达,赵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邯郸城中,铁匠铺的炉火彻夜不熄,打造兵器的铿锵声回荡在街巷;粮草仓库里,百姓们推着独轮车,将最后一点余粮送上前线;城墙上,士兵们顶着寒风,搬运石块,加固城防。整个赵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生死之战做着最后的准备。而老将廉颇,正站在鄗城的城头上,望着北方燕军来袭的方向,静静等待着这场决定赵国命运的决战。深秋的鄗城郊外,西风裹挟着黄沙,将天地染成一片昏黄。栗腹骑着高头大马,望着前方严阵以待的赵军,嘴角勾起轻蔑的笑——他眼中的赵军,不过是一群衣甲不全的乌合之众。
"击鼓!踏平鄗城!"随着燕军主将一声令下,二十万燕军如潮水般涌来,马蹄踏碎落叶,戈矛映日成霜。然而,当他们踏入赵军阵前百步时,忽然听见震天动地的呐喊:"还我父兄!复我国仇!"二十五岁的赵军先锋冯亭挥舞长剑,率敢死队从阵中杀出,身后是红着眼眶的赵军士卒,人人腰间系着父兄的血衣,宛如复仇的修罗。
廉颇早在此处布下"车阵锁喉"之术:战车列于前,以坚硬车辕抵住燕军骑兵冲击;强弩手藏于车阵间隙,万箭齐发如暴雨倾盆;步兵紧随其后,持长戈砍杀落马之敌。燕军虽人多势众,却因阵型拥挤,前方士兵被车阵阻挡,后方士兵却仍在推进,瞬间自乱阵脚。
栗腹见势不妙,急令撤军,却被赵军死死咬住。廉颇亲率中军杀出,银盔上的红缨染满鲜血,手中长剑连斩数十燕军。混战中,他望见敌方帅旗处,栗腹正欲策马逃窜,当机立断摘下腰间弓箭——弦响箭出,正中栗腹咽喉。燕军主将坠马而亡,全军顿时如无头苍蝇般溃散,二十万大军竟被赵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野。
与此同时,代城方向的战局同样逆转。卿秦率领的二十万燕军偏师,本以为代城不过是座"空城",却在踏入山谷时遭遇乐乘的伏击。滚木礌石自山顶倾泻而下,狭窄的山道瞬间变成死亡陷阱,燕军骑兵无法施展,步兵被挤压得动弹不得。乐乘趁势率五千锐骑冲杀,直取燕军指挥中枢。卿秦尚未反应,便被赵军生擒,燕军见主将被俘,顿时作鸟兽散,二十万大军竟未战而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