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思想 作品

第277章 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第2页)

“节用”是墨家思想中极具特色且极为强调的重要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君主和贵族阶层生活奢靡,铺张浪费现象极为严重,尤其是儒家所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在墨家看来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对社会发展毫无益处。墨子尖锐地抨击这种不良风气,他呼吁君主、贵族应当以古代三代圣王为榜样,摒弃奢华,过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深知,统治者的奢靡之风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百姓的负担,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他也期望每一位墨者都能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践行节用的理念,通过自身的行动为社会树立节俭的榜样,引导社会风气向着勤俭节约的方向转变。这点上他与老子和孔子的观念都是相近的。

墨子对音乐的态度可谓是极其反感,甚至达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程度。相传,他曾因车向朝歌方向行驶,仅仅听到“朝歌”这个与音乐相关的地名,便毫不犹豫地立马掉头。在墨子眼中,音乐虽然悦耳动听,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他认为,音乐的演奏和欣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会严重影响农民耕种田地、妇女从事纺织、大臣处理政务等重要事务。在墨子看来,音乐既不符合古代圣王行事的原则,也无法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反而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因此应当坚决予以摒弃。

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存在着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统一的一面。他一方面肯定天有意志,坚信上天能够赏善罚恶,并巧妙地借助这个外在的人格神来为他的“兼爱”思想服务,试图通过天志和鬼神的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社会实现兼爱大同;另一方面,他又果断地否定儒家所提倡的天命观念,旗帜鲜明地主张“非命”。

墨子认为,人的寿命长短、财富多少,以及天下的安危、社会的治乱,都绝非是由神秘莫测的“命”所决定的。在他看来,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奋斗,就完全有能力实现富、贵、安、治的美好目标。

墨子坚决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观点,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观念会极大地消磨和损伤人的创造力,让人陷入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困境,因此大力提倡“非命”,鼓励人们勇敢地与命运抗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这种既借助宗教力量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展现出墨子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深邃智慧,在古代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烽烟蔽日、旌旗蔽空的春秋战国乱世,各路诸侯怀揣着称霸天下的野心,战车碾过破碎的山河,铁戈刺穿黎民的血泪。当强权的战车肆意碾压弱者尊严时,墨子,这位出身平民的\"科圣\",如同暗夜中的执炬者,以\"非攻\"为盾、\"救守\"为剑,构建起一套独树一帜的军事思想体系。这套为弱者量身定制的自卫学说,不仅在血与火的战国时代掀起惊涛骇浪,更如黄钟大吕般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千年,至今仍焕发着智慧的光芒。

墨子站在满目疮痍的古战场上,目睹无数城邦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他以医者的视角剖析战争:天下曾有万国林立,历经数百年攻伐,如今十不存一,这与庸医医治万人仅存数人的荒诞何其相似!在《非攻》篇章里,墨子层层剥茧般揭示战争本质——看似辉煌的开疆拓土,实则是将万千生灵推入深渊的绞肉机。

这位思想巨人将战争分为\"诛\"与\"攻\"的二元世界。在他的认知里,禹王挥师平定三苗之乱,商汤举义旗推翻夏桀暴政,武王率正义之师伐纣,这些战役如同划破长夜的惊雷,上合天命、中顺鬼神、下应民心,是涤荡人间污浊的正义之举。而那些强国欺凌弱邦、大族屠戮小族的掠夺战争,则如同附骨之疽,既吞噬被攻伐者的家园,也腐蚀着施暴者的灵魂。墨子用\"入其沟境,刈其庄稼,斩其树木\"的血泪控诉,将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公之于世:春种时节,青壮被征作炮灰;秋收之际,妇孺面对荒芜的田垄哭泣;城池沦陷后,男人沦为奴隶,妇人遭受凌辱,这样的战争,不过是强者对弱者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