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小方包 作品
第457章 宋庠凭什么是丞相的原因
听完了张茂则的指导,韩执揉起了自己的眉头,然后才开口说道:“但是最后一个问题,大理寺的卷宗,都是由我们大理寺自己的书吏记载。”
“李淑纵有通天彻地之能,又如何能将那份伪造的‘吴公乃宋相门生’之记录,悄无声息地‘散布于卷宗之内’?”
“李淑在江南敛财无数,手中岂无黄白之物?只需买通一个文书房的老吏,在其誊录吴公履历或宋庠门生名录时,‘不经意’地添上几笔,再在归档时将其‘恰巧’混入当年江南转运使司的关联卷宗里。”
张茂则轻轻敲了敲桌子,顿住不说,韩执也连忙拿起茶壶,给他重新倒茶。他敲了两下桌子,喝了口茶才继续道:
“神不知,鬼不觉。此等‘润物细无声’的手段,远非外官强闯架阁库可比。一份卷宗,誊录时如何‘润色’,归档时如何‘错置’,关键处如何‘遗漏’或‘增添’。
“对他们而言,不过举手之劳。只需寻一个‘时机’,比如某次文书房走水后的混乱,比如新主簿交接时的疏忽,甚至......只需一个‘恰巧’当值的夜晚。”
“官员之惰,习以为常。卷宗浩如烟海,除非涉及要案重审,否则哪位上官会逐字逐句去核对数年前地方官员的履历细节?尤其是‘门生’这等看似无关痛痒的关系?”
张茂则话锋一转,忽然笑了笑,道:“莫要说别人了,哪怕是韩少卿你,都是到了时辰就下值。若不是此案发生,谁又能知晓有这么一回事呢?”
“张公公教训的是……”韩执放下茶壶,声音有些发干,耳根子不受控制地泛起一阵热意。他想起了自己刚接手大理寺时,面对堆积如山的陈年卷宗,也曾是那般心态——
只要不是火烧眉毛的要案,那些积灰的旧档,谁会去细究?按时下值,回府陪陪苏轸和爹妈,那才是正经。
若非此案如藤蔓般缠上了他,若非那份伪造的“门生”记录阴差阳错成了关键线索,他韩执,何尝不是张茂则口中“习以为常”的官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