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个月亮 作品

第359章 首映礼 3(第3页)

导演:林年说的这些我也基本同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第二个问题,当时拍摄的时候,于蓝的角色不是收集了很多数据么,那天我突发奇想让道具组将这

些数据都打印了出来,然后用图钉钉在办公室的板子上,然后林年在准备开拍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仔细一看,也是巧了,正好是不同的妈妈选手产后复出的数据。就在她盯着这些数据看的时候,我悄悄让摄像开了机,记录下来,后来剪辑的时候,本来苦于两个镜头之间的衔接的时候想起了这组镜头。然后我们将这组镜头和林年不同的训练镜头利用蒙太奇和双重曝光的方式剪在一起,因为我们想让观众看见,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生选择。

记者a:郑老师你好,我有个关于网球的问题想问您。电影中的教练之一说“经验不可替代”,可是现实中确实越来越多的年轻选手依靠科技崛起,您怎么看待这种矛盾?

郑穆清:科技是手段,经验也是手段,二者是可以结合的,正如电影里拍摄的这样。但是,年轻演员终究要上场,你可以用科技,对方也可以用科技,互相都把对方的弱点分析的透彻,都觉得自己可以抓住对方弱点,将对方狠狠打爆。但是结果呢,真正打起来却不是一回事儿,因为所有场外因素,比如天气都会影响一个微小的动作,从而导致打出来的球不是按照自己意愿完成的。我觉得导演有一场戏设计得很巧妙,那就是让林年蒙着眼睛去挥拍击球,去听球与弦碰撞出的“砰砰砰”,这是在和球拍和球建立联系。我后来也试了一下,与用眼睛看着打球是非常不一样的,当然这不是让你们都闭着眼打球,到时候就不是你们打球,而是球打你们了。

(现场大笑)

郑穆清:我其实是想说,二者不是矛盾的,只是不能只依赖其中一种。机器能计算角度,但是球场上那热血沸腾过的瞬间,却只会来自于人,来自于人心。

主持人看了一下时间:“不好意思各位记者老师,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个问题的时间,之后将交给观众来提问。”

记者d:好,谢谢主持人,我只有一个小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用一个词形容《成蝶》,不知道会用什么?

林年:破茧。

导演:共振。

于蓝:重构。

周睿宁:传承。

郑穆清:突破!

说完,几人相视一笑,窗外传来不远处广场上的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