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陛下“回来了”!(第2页)

“昨夜几家郎中与郎署属官来拜,说要预先请个‘恭喜’。”他道。

王擎重笑了笑:“叫他们别急,等陛下落笔那一刻,再来请安也不迟。”

两人对视一眼,皆含默契。

府外车马已备,新党一众属员整齐列候,官轿二十余顶,皆向皇城而去。

道路旁的过路百姓,大多避让而退,不敢多看。

今日的新党,就像是一股大潮,已经汹涌卷来,谁人能挡?

与此同时,各部各司的文官武将,也纷纷踏上了进宫之路。

有人神色紧张,有人眉眼惶然,也有人强作镇定。

但更多的人——是沉默。

他们的心中早已有所倾向,却又不敢表露。

因为这场朝堂之争,已不仅仅是一次政见交锋,而是一次整肃洗牌。

站错了边,便是前程尽毁。

群臣云集之时,皇城之中,钟鼓齐鸣。

太和门缓缓开启,象征着帝国威仪的金銮之道展露在众人眼前。

铺地朱毯鲜亮如新,两侧宫灯尚未熄灭,宫人列队、黄门肃立,礼官站在御道前方,整肃朝列。

一名内侍高声宣告:

“诸卿整列,候驾!”

语声传出,宛如山雨欲来。

清流官员依序而入,许居正、霍纲、边孟广三人站于文班首位,身后不过十余位属官,皆神情冷峻,整束衣冠。

他们站得笔直,却像一堵残墙——老旧、沉重,风雨将至。

王擎重与林志远则立于对侧,神色从容。

新党官员如同打了鸡血,一张张年轻脸庞虽掩不住紧张,却更多的是期待与兴奋。

他们早已认定——今日之后,将是他们的时代。

太和殿前,宫人更衣,龙旗高扬,阳光自东侧斜照而来,给宫城添上了一层冷金的颜色。

群臣整冠束带,肃立两列。

左文右武,列位而立。

随着朝门大开,一阵冷风扑面,吹动衮服、掀起旌旆。

阳光照在每一个人脸上,却照不亮他们心中各异的念头。

清流中人,神色或倦或忧。

新党之人,面含笑意,目光熠熠。

而更多的中立者,望向那尚未开启的太和殿大门,眼中却只有一抹深深的期待——

今日的早朝,将是分水岭。

而那位坐在九重金阙之上的帝王……

他将会如何选择?

“鸣钟!”

殿前礼官高声一令,内侍举杖击钟。

清音三响,犹如沉雷滚过。

金銮大道上,朝风吹起,旌旗猎猎。

而那通往朝堂之门,已经缓缓开启。

晨光之下,太和殿前已列满文武百官,身披朝服者各自肃立,旌旗轻拂,风声未止。

就在金钟第三响之后不久,一道尖细而不失庄严的高呼声,自内殿之中传来,宛如暮鼓晨钟,瞬间令整座广场静若止水——

“——陛下驾到!!!”

语声尚未落,殿前数百朝臣已齐齐躬身伏地,声音震响:

“恭迎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门自内推开,一道玄衣金纹的年轻身影,在四名黄门内侍引导下,缓步自金阶而上,步入正位。

萧宁,身着玄黑朝冕,披金纹云龙大氅,面容冷峻而平静,未语先威。

他的目光自朝臣中扫过,未作片刻停留,便缓缓落座于龙椅之上,背后金光龙纹宛若层层波澜,映得他如山巅霜雪,冷冽肃杀。

“——早朝,启。”

三字既出,礼官高呼,群臣再拜,百官入位,文左武右,肃穆一堂。

太和殿内,一时之间鸦雀无声,唯有风吹殿宇,旗帛低鸣。

此刻——

正是改风月最后一朝。

正是定鼎江山之刻。

萧宁目光微垂,坐于九重金阶之上,不言不语,任那殿堂之间静若寒冰。

清流一侧,许居正、霍纲、边孟广三人面色肃然,整束衣冠,目视前方。

他们早已预感今日不平静。

而另一侧——

新党之中,气氛已然翻涌暗潮。

王擎重垂目半步,目光沉静,忽而手指轻轻一动。

身边林志远会意,俯身低声一句:

“时机已到。”

王擎重点头,缓缓上前。

就在朝堂尚未有奏章启奏之际,王擎重率先出班,躬身一礼,高声启奏:

“陛下!”

“今日之朝,乃改风月终章。”

“新政既启,诸多法令皆待裁定,官制人事更当厘清。臣斗胆启奏一事,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众臣尽皆侧目。

新党中人面露异色,暗自整衣,有人手心已沁出薄汗,却又忍不住昂起头来。

王擎重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铿锵:

“臣所奏者,乃——相位空缺之议!”

萧宁眉头不动,只是淡淡一句:“讲。”

王擎重立于殿中,语气忽然转沉:

“陛下登基已满三载,改风新政卓然成效,朝纲逐渐归正,百官亦趋整肃。”

“然中相许大人,任职既久,虽有劳苦之功,却于新政之议常执保守之见,与今时国情多有龃龉。”

“近日更屡有阻挠新法之举,官吏交章不前,省部制衡失度,致令朝堂人事调配屡有滞碍。”

“臣斗胆请奏——陛下应审慎察察,衡其功过,裁断中相去留。”

此语一出,如雷震宫阙。

殿上众臣哗然不语,唯有新党官员目露欣喜,似早有准备。

清流一侧,许居正神色不动,只是眼底沉沉如海,未发一言。

霍纲目光一凛,边孟广几欲出言,却被身旁人微微拦住。

此刻——

林志远亦从容出列,紧随其后躬身启奏:

“陛下,臣附议王尚书之言。”

“许中相虽旧德在身,但于当今之世,不通时务,未能顺应国改之道。”

“臣等所推新法,皆为便民利国之制,然多被其阻于案前,久拖不议,实有损大尧之兴。”

“今朝局鼎新,法治需新,百官需振,臣请——罢许居正中相之位,择贤而用,以应新政之责!”

紧接着——

“臣附议!”

“臣亦请陛下慎断相位!”

“许大人守旧不通,执政日久,阻力甚多,非陛下新政所宜!”

殿内,新党属官纷纷出班,接连而出,声音如潮。

一时间,大半朝堂跪拜在殿中中央,朗声呼请罢相之令。

此情此景,仿佛铁证如山、声势如虹。

许居正依旧站立,面色冷静,只是背脊愈发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