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 《玉佩藏袖,米糕暖心》(第3页)
夜幕悄悄漫进木棚,有人点起马灯,昏黄的光把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编竹筐的张大爷眯着眼穿竹篾,忽然停下手:“说起来,我娘当年治打嗝有个绝活儿——突然在人背后拍一巴掌,百试百灵。有次村里办喜事,新媳妇吃多了打嗝,我娘绕到她身后‘啪’一下,立马就停了,现在想起来还笑。”
李婶往药篓里添着晒干的蒲公英,接话道:“这算啥!我侄女小时候总流口水,村里老中医说用炒过的益智仁泡水喝,喝了半月就好了。那药味儿冲得很,侄女捏着鼻子灌,现在见了益智仁还躲。”
游方郎中翻开《百姓方》,指着“花椒水泡脚治脚气”那页笑:“我年轻时在山里遇着个猎户,他说对付野兽伤口感染,就用松脂混着蜂蜜涂,比金疮药还管用。后来我试了回,真把一个山民的烂脚治好了——你们说怪不怪,山里的法子,竟比药铺的膏子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恩灿正往纸上记着,忽然听见棚外有响动,探头一看,是几个半大的孩子举着野果跑进来,为首的小家伙举着颗红透的山稔子:“林大哥,这果子能治腹泻,俺奶奶说的!俺们摘了一筐,给你们添个方子!” 孩子们把野果倒在桌上,红的、紫的,挤成一堆,像撒了把星星。林恩灿拿起一颗,咬了口,酸甜的汁水流进喉咙,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也总在秋天摘山稔子给他吃,说“多吃几颗,秋天不闹肚子”。他笑着摸了摸小家伙的头:“这方子好,记上!就叫‘山稔子止泻方’,署上你们几个的名字。”
孩子们欢呼着扑到桌边,非要看着他写下“狗蛋、丫蛋”这些歪歪扭扭的名字,马灯的光落在他们雀跃的脸上,像落了层金粉。
张大爷看着这幕,忽然叹了口气:“这些法子啊,就像地里的种子,没人管就长荒了。俺爹会编防雨的竹蓑衣,编得比油布还严实,可现在年轻人嫌麻烦,都买塑料雨衣了,这手艺快绝了。”
林恩灿提笔的手顿了顿,抬头看向众人:“那咱们就再加一页‘手艺篇’?竹编、草编、打铁……把这些能过日子的本事记下来,说不定哪天就有人想学呢。”
游方郎中眼睛一亮:“这个好!我见过有人用麦秆编草帽,能挡太阳还能当坐垫,编法精巧得很,我这就画下来!”
李婶也点头:“对!我会用碎布拼被单,又暖又结实,我教给你们,你们记下来!”
马灯的光晕里,众人忽然忙得更起劲了。张大爷放下竹筐,拿起笔学着画竹篾的纹路;李婶找来碎布,手把手教孩子们拼布花;游方郎中蹲在地上,用炭笔勾勒着猎户教他的包扎结……没人说要写成传世奇书,可每个人都想着“多记一样是一样”,就像把散落在田埂上的种子,一颗颗捡起来,埋进土里——谁知道哪颗明天就发了芽呢。
夜深时,木棚外飘起了细雨,打在棚顶的茅草上沙沙响。林恩灿把新写的纸页收进木匣子,看着满棚的人,有人趴在桌上打盹,有人还在低声说着什么,马灯的光温柔地盖在他们身上。他忽然明白,这《百姓方》哪是他一个人写的,分明是一群人把日子过透了,才熬出这一本带着烟火气的活书。
雨停时,天边泛出鱼肚白。林恩灿推开棚门,见东方的云彩染着金边,远处的田埂上,有人扛着锄头走过,嘴里哼着小调。他回头看了眼木棚里熟睡的众人,轻轻带上 一声叹息,心里忽然很踏实——就算这书永远印不出来,只要这些日子、这些人、这些法子能在记忆里多留一阵,就够了。
天刚亮透,木棚外就传来牛叫声,是隔壁村的牛倌牵着老黄牛经过,见他们忙了整夜,笑着递过一陶罐热豆浆:“闻着香味就知道你们在忙正事,来,填点肚子。”
林恩灿接过来,刚要道谢,就见牛倌拍了拍牛背:“说起来,我这老黄牛前阵子不肯拉犁,多亏了李婶教的法子——给牛鼻子抹点姜汁,它立马就听话了。这招也能记上不?”
“当然算!”林恩灿赶紧翻开本子,“牛倌大哥,您再说细点,姜汁得是鲜榨的吗?抹多少合适?”
牛倌挠挠头:“就刚从地里拔的生姜,擦出汁来蹭两下就行,多了辣得牛打喷嚏。”
正说着,李婶端着拼布花走出来,手里举着块紫底白花的碎布:“你们看,这是用染布剩下的边角料拼的,是不是比买的桌布好看?这法子也能记上——‘碎布拼花术’,又省又好看。”
游方郎中蹲在地上,对着老黄牛的蹄子画草图:“牛倌,您这牛蹄子是不是常裂?我教您个法子,用桐油混着蜂蜡涂,晒两天就结实了,跟给牛穿了层鞋似的。”
牛倌眼睛一亮:“真的?那可得记上!我家牛每年开春都裂蹄子,正犯愁呢!”
阳光穿过木棚的缝隙,落在摊开的纸页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和草图,忽然变得鲜活起来。林恩灿看着众人七嘴八舌地分享,忽然觉得——这哪里是在编书,分明是在凑一场热热闹闹的日子。每个人心里都揣着点过日子的窍门将,平时藏着掖着,此刻全掏出来,竟凑成了一本沉甸甸的生活经。
“叮铃铃”,马脖子上的铜铃响了,是镇上的邮差路过,看到木棚里的景象,笑着喊:“林先生,你们这是在开‘百宝会’呢?我这儿也有个招——邮票贴歪了别扔,用棉签蘸点水,轻轻一推就正了,还不损坏信封。”
林恩灿连忙招手:“快进来细说,这招实用,必须记上!”
木棚里又热闹起来,晨光里的尘埃在笑声中跳舞,那些藏在日常褶皱里的智慧,正一页页,写进这本没有书名的“生活大典”里。
邮差刚走,就见卖豆腐的王婶推着板车过来,车斗里的豆腐块白嫩嫩的,冒着热气。“闻着这边热闹,就知道你们准在这儿!”王婶掀开棉罩,拿起块豆腐晃了晃,“看我这豆腐,嫩得能弹起来——教你们个诀窍,点豆腐时加勺石膏水,比单用卤水更滑嫩,还不容易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恩灿赶紧记下,刚写完就被王婶拍了下手背:“光记不行,得尝尝!”说着用刀划下块豆腐,淋上酱油递过来,“鲜着呢,这可是今早现磨的黄豆做的。” 正吃着,街口的修鞋匠扛着工具箱路过,见他们在记方子,凑过来说:“我也来一个!补鞋时往胶水里掺点锯末,粘得牢不说,还能防硌脚。上次给张大爷补的那双布鞋,现在还穿着呢!”
“这招好!”林恩灿笔尖不停,“修鞋匠大叔,您再说几个,我这本子还能写三页!”
修鞋匠乐了,蹲在地上比划:“还有补袜子,用同色线在破洞周围绣个小图案,既遮了洞,看着还精巧——我家老婆子就爱这么干,补过的袜子比新的还好看!”
日头爬到头顶时,木棚里的本子已经记满了大半。卖糖画的老师傅颤巍巍挪过来,手里举着个糖做的小老虎:“我这熬糖的火候,得用芦苇杆测——插进去能拉出细丝,就说明成了。你们记着,熬糖最忌急,火大了发苦,火小了粘牙……”
林恩灿一边记一边点头,忽然发现周围不知不觉围了一圈人。卖菜的阿婆、打铁的师傅、甚至连隔壁学堂的先生都来了,手里捏着粉笔头,在地上写自己的独门诀窍:“背书时嚼着薄荷糖,记得牢!”“腌咸菜时放颗山楂,酸得透亮!”
夕阳西下时,林恩灿把本子抱在怀里,沉甸甸的。众人渐渐散去,王婶临走时塞给他块刚出锅的豆腐:“带回去给孩子们尝尝,记着我的方子啊!”
林恩灿望着众人的背影,忽然觉得这本子比任何秘籍都珍贵。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智慧,那些代代相传的细碎经验,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扎扎实实撑着日子往前走。
他低头翻开本子,纸页上还留着豆腐的热气、糖画的甜香,还有修鞋匠蹭上的点点胶水。风穿过木棚,带着远处的炊烟味,吹得纸页哗哗响,像在说:这日子啊,就是要这么热热闹闹地过,才有意思。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林恩灿抬头,见夕阳把天空染成了蜜糖色,心里忽然笃定——这本子,他要一直记下去,记到纸页发黄,记到字迹模糊,记到所有人都忘了哪招是谁说的,只记得这些法子凑在一起,就是过日子的味道。
林恩灿站在街角的老槐树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中那枚龙纹玉佩,看着不远处王婶的豆腐摊前排起长队,孩子们举着糖画追逐打闹,修鞋匠的工具箱旁围了几个讨教手艺的年轻人,连最腼腆的卖菜阿婆都在和买主笑着讨价还价——烟火气漫过青石板路,在夕阳里蒸腾成一片暖融融的雾。
他忽然想起宫里的琉璃瓦,再亮也照不进寻常巷陌;御膳房的珍馐,竟不如王婶递来的热豆腐烫得人心窝暖。袖中的玉佩硌了手心一下,他却笑了,悄悄将玉佩塞进更深的袖袋里。
“林先生,过来尝块新做的米糕!”卖糕点的李大娘举着蒸笼朝他喊,热气模糊了她的眉眼,却清晰了那句寻常的招呼。
林恩灿抬脚走过去,接过米糕时,指尖触到蒸笼壁的温热,像握住了这人间最实在的安稳。他想,这龙椅若坐得百姓蹙眉,不如街角站得百姓展颜——今日的《百姓方》,该添一句“心安处,即江山”了。
风吹过槐树叶,沙沙声里,没人注意他袖口微敞处,那枚龙纹玉佩的一角闪过,又被他轻轻按回衣内,如同按回心底那个曾沉甸甸的身份,此刻倒不如手中米糕的甜,来得真切。
林恩灿望着围拢过来的众人,手里还攥着李大娘塞的米糕,热气透过油纸烙在掌心。他深吸一口气,把米糕小心揣进怀里,抬头时眼里盛着些微歉意,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些日子,多谢大家照看。”
他抬手拍了拍王婶的豆腐摊木架,声音里带着些怅然:“这米糕的甜,我记着了。但修仙这条路,耽搁不得,再晚,怕是要误了时辰。”
卖糖画的老汉手一顿,糖勺悬在半空:“这就要走?不再歇歇?我刚熬了新糖稀,给你画只飞鹤?”
林恩灿摇摇头,目光扫过修鞋匠的工具箱、李婶的菜篮子,还有孩子们手里没吃完的糖画,喉结滚了滚:“不了。路在前面等着呢。”他从袖中摸出那本写满了百姓智慧的册子,放在王婶的豆腐摊上,“这个,留给大伙儿。”
“往后啊,”他退开两步,拱手作揖,衣角被风掀起,露出里面藏着的法器一角,“若遇着难处,册子上的法子或许能帮衬些。”
孩子们追上来扯他的衣袖,他弯腰揉了揉最矮那个的头:“等我回来,带天上的星星给你们看。”
转身时,晨光刚刺破云层,照在他背上,像镀了层金边。众人望着他的背影融进晨雾里,王婶忽然喊道:“路上当心!册子我们替你收着,等你回来添新的!”
林恩灿的声音从雾里飘回来,带着笑意:“一定!”
乡亲们不知何时围了一圈,有大婶踮着脚往前凑,嘴里念叨着“这小伙子真精神”,有大爷捋着胡子笑:“年轻真好啊”,还有小丫头们红着脸拉着手,眼睛亮晶晶地往这边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别挤别挤,让人家好好道别!” 人群渐渐往后退了退,但目光依旧黏在林恩灿身上。有大婶忍不住打趣:“这么俊的后生,哪家的啊?娶媳妇了没?”
林恩灿耳尖微红,往后退了半步,正好撞进赶来的林父怀里。林父拍了拍他的背,对着众人笑道:“这孩子,脸皮薄。咱们别逗他了,他还得赶路呢。”
林恩灿趁机挣开,对着众人拱了拱手:“多谢各位照看,后会有期。”说完转身就走,脚步快得像带了风,耳根子却红得能滴出血来。
乡亲们看着他的背影,又笑开了。有大婶叹道:“多好的孩子,又俊又懂礼,谁要是嫁给他,怕是要偷着乐呢。”
旁边立刻有人接话:“可不是嘛,刚才他看我的时候,我这老脸都发烫呢!”
“行了行了,人家要赶路,咱们别耽误人家正事。”村长挥了挥手,“都散了吧,该干啥干啥去!”
人群渐渐散去,只剩风吹过树梢的声音,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林恩灿松了口气的轻咳声。
村长刚要转身,就被李大娘拽住了胳膊,她手里还攥着没发完的米糕,嗓门亮得能传到河对岸:“村长你别走!我们正想跟你说呢——这么俊的后生,你咋不留着?”
卖豆腐的王婶也凑过来,围裙上还沾着豆浆沫:“就是!你看他眉清目秀,又懂医又能干,留村里当个郎中多好?说不定啊,还能给咱们村添个跟他一样齐整的娃,那才是福气!”
张大爷拄着拐杖敲了敲地,跟着帮腔:“我瞅着林先生跟咱村的丫蛋挺般配,丫蛋心灵手巧,配他正合适!你这当村长的,咋不牵牵线?”
村长被围在中间,哭笑不得地摆手:“人家是要去修仙的,哪能留?再说了,强留也留不住啊,人家的心在天上呢。”
“天上有啥好?”李婶抱着刚摘的青菜,撇撇嘴,“天上能有咱这热乎的豆腐脑?能有咱娃子们的笑声?我看啊,他要是留下,保准比修仙舒坦!”
正说着,趴在墙头的丫蛋红着脸跑了,手里的绣花绷子都忘了拿。众人见状更乐了,李大娘笑得前仰后合:“你看你看,丫蛋都动心了!村长,你再去说说,让他多住些日子呗?”
村长无奈地叹口气,望着林恩灿远去的方向,声音软了些:“缘分这东西,强求不来。人家有人家的路,咱啊,记着他的好,盼着他回来看看,就够了。”
可没人听他的,王婶已经拉着李大娘嘀咕起来:“要不咱往他包袱里塞点喜糖?沾沾喜气也好啊……”
张大爷则拄着拐杖往村口挪:“我去跟他说句掏心窝子的——修仙再要紧,也得找个好媳妇,不然天上多冷清?”
阳光穿过槐树叶,落在众人热闹的身影上,连风里都飘着点舍不得的甜。他们知道留不住,却偏要借着这絮絮叨叨的牵挂,把这份热乎气,送得再远些。
喜欢九转金丹炉第2部请大家收藏:()九转金丹炉第2部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