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宁 作品

第596章 We are the world

前世季宇宁作为会计师和律师,就代理过国内的医药公司一些新药的研发管线的转让事宜。

那已经是在他穿越的时候了,当时国内新药大量的研发出来,而转让研发管线的受让方,往往都是欧美的那种大型医药公司,他们有的是资金。

一般而言,药品的研发周期是很长的,而且风险也比较大,有的时候在临床试验的阶段,一旦药品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研发也就结束了,所有研发的资金也都打水漂了。

另外有些医药公司新药研发之后,等不到最终药品上市的那天,所以他们也会考虑提前把药品的研发管线变现,再进行另外的项目。

季宇宁从奥美拉唑去年年底终止临床试验看到了机会。

如果未来没有转机,那么奥美拉唑就不能上市,此前所有的研发投入,也就白白损失了。

对于医药公司来讲,这种情况很常见,很多医药公司往往会注册很多药物化合物的专利,但这些药物却最终未必全都能够上市,成为药品。

一般大型医药公司出现这种情况,就算搁置它也不卖,但中小型的医药公司就会着急变现,把此前投入的研发资金收回来。

这个时候的阿斯特拉公司还不是后来的那个大型医药公司。

在整个70年代,阿斯特拉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利多卡因这个拳头产品撑着。

1984年,seloken、利多卡因和博利康尼为阿斯特拉贡献了50%以上的销售收入。

1985年,阿斯特拉新研发的几种抗病毒药物、胃肠道药物和神经中枢系统药物,让公司的毛利提升到10亿瑞典克朗。

这个时候的阿斯特拉公司每年的毛利还不到1亿美元。纯利也就几千万美元。

如果以令对方心动的价格,买断它现在目前已经终止临床试验的奥美拉唑的所有研发管线,包括奥美拉唑化合物的专利权。

季宇宁觉得也许对方会同意的。或者对方可能还求之不得呢。

这是北美首富代表资本对于瑞典的一家本土医药公司的一个药物研发管线进行收购。

嗯,优势在我。

想到此,他立即行动。

初一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联系安排北美那边组织收购团队。

初一当天的京城报纸,基本上充斥的内容就是对昨天晚上春晚的评论,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同样的字眼:质量低下,杂乱无章,严重失控,事故频发,演员受伤,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