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国殇

7月7日,周二。 当晚在香港大会堂音乐厅,举行了一场演出。

这是为了纪念50年前那个让所有人记忆犹新的日子。

演出的节目是两首交响合唱。

《国殇》和《招魂》。

《招魂》是来自内地京城的作曲家王熙麟去年完成的一部25分钟的声乐作品。

而《国殇》则是同一位作者在90年代末的时候创作的。

季宇宁是在去年年底拿出的这部《国殇》。

他原本是准备在85年下半年那个纪念日之前拿出这部音乐作品,但没想到这种古典交响乐的作曲何其难哉。

他前世仅仅是在网上听过那部第九交响乐。

虽然当时的感受很震撼,很深刻,但复制出来可并不容易。

他个人是写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大型的交响合唱作品。

季宇宁在77年的时候,就开始和中央音乐学院的王老师,就是那位为他很多歌曲做编曲的王老师,以及中央乐团的作曲家,也是北影厂的作曲王铭学习作曲。

其间,他在80年代这几年也创作了一些古典的交响乐,比如像《victory》这样的带有交响叙事曲风格的作品。

像《国殇》这样的运用音块技术、十二音技术等营造战争氛围的作品,国内这些年都非常罕见。

而且这种运用音块技术的合唱团,国内几乎是没有的。

前世那位作曲家,在90年代末,大约是97年的时间完成这部作品的时候,国内居然没有一个音乐合唱团可以演唱。

因为国内的交响乐团的合唱队很少演出这种古典合唱作品。

这次在香江的演出,是由香江以及东南亚的一些交响乐团的合唱团组成的。这些合唱团因为常年演出欧洲古典合唱作品,所以反而能够演出这部作品。

这次现场的交响合唱非常成功。

原本这两部作品就是同一位作者分别在80年代和90年代创作的。

后来这位作者在新世纪又创作了4个乐章,同时把这两部作品也作为两个乐章。这6个乐章合成为一部交响乐,也就是第九交响乐,也被称为安魂曲。

其中《国殇》是第三乐章,而《招魂》是第五乐章,实际上这部交响乐的核心,仍然是这两个乐章,最好的乐章仍然是《国殇》。

这首《国殇》演出之后,让季宇宁在古典音乐界,也终于有了一席之地。

此前他创作的一些作品,除了传统的交响配器之外,还加入了很多其他乐器,包括很多民间乐器以及电声乐器。所以他的音乐风格属于比较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