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标傲世 作品

第234章 那面照妖镜(第2页)

午膳后游园,刘姥姥的惊叹声成了大观园最奇特的背景音。进了探春秋爽斋,窗明几净,书案上随意摆着个羊脂玉雕的佛手,温润生光。刘姥姥的小外孙板儿何曾见过这等晶莹剔透的物件?小手不由自主地就伸了过去。

“哎!”侍立一旁的翠墨忍不住轻呼一声,柳眉倒竖。这乡下野孩子,手脏兮兮的,也敢碰姑娘房里的玉器?探春也微微蹙了眉。

“让他拿拿又怎的?”贾母的声音不高,却像定海神针,瞬间压下了所有骚动。她看着板儿小心翼翼捧着那玉佛手,眼中是孩童纯粹的喜爱,脸上笑意慈和,“小孩子家,稀罕新鲜东西,天性罢了。玉器冰凉,仔细冰着他。” 她转头吩咐鸳鸯:“我记得今儿庄子上送来的柚子好,挑个大的金黄的给板儿抱着玩儿去,那个更香更实在。”

鸳鸯领命去了。探春和翠墨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有些讪讪。贾母的目光落在她们脸上,又缓缓移开,看向远处花木葱茏的庭院,心中默念:富贵不过三代,骄矜是败家的根苗。

行至栊翠庵,妙玉奉上茶来。给贾母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给宝钗、黛玉的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轮到刘姥姥,却是个寻常官窑的旧茶杯。刘姥姥渴了,端起茶杯咕咚咚一饮而尽,咂咂嘴:“好茶!真香!比我们那树叶子熬的强百倍!”

妙玉那清冷绝尘的脸上,瞬间掠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嫌恶。待众人离去,她立刻吩咐小丫头:“把那婆子用过的杯子收了,搁到外头去!腌臜了,不要了。”

这话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顺着风飘进了刚走出不远的贾母耳中。贾母脚步未停,脸上神色也未变,只淡淡地回头,对着庵堂门口微微颔首,声音平和无波:“你好生念经罢。”

简单的五个字,却像无形的鞭子,轻轻抽在妙玉心上。她身形微微一僵。宝玉察言观色,忙笑道:“那杯子丢了可惜,姥姥家贫,这成窑的物件儿在她那儿也是稀罕物,不如就给了刘姥姥带回去,也是个念想。”

贾母这才停下脚步,目光在宝玉脸上停留一瞬,又转向妙玉庵堂的方向,最后落在刘姥姥身上,缓缓点头:“很是。给她带上吧。” 她看着宝玉,心底那口沉甸甸的气,终于透出一丝欣慰:这孩子,终究还有几分仁心未泯。

临别前一日,贾母屋里灯亮到深夜。鸳鸯指挥着几个小丫头,将一包一包的东西仔细归拢。

“这两匹茧绸,颜色厚实,姥姥做棉袄里子最好,挡风。”

“这包是各色点心果子,给孩子们甜甜嘴。”

“这是两包银子,一包五十两,老太太吩咐的,给姥姥压箱底。”

“还有这些丸药,治头疼脑热、风寒咳嗽的,乡下请医问药不便,都备上。”

最后,鸳鸯捧出一个半旧的紫檀木小匣子,打开,里面是码放整齐的雪花纹银,足有二百两之数。贾母亲手拿起匣子,递到刘姥姥粗糙皲裂的手中,那双手因常年劳作而骨节粗大,布满老茧,却异常温暖有力。

“姥姥,”贾母的声音带着一种罕见的郑重,她紧紧握着刘姥姥的手,浑浊却锐利的眼睛深深看进对方同样不再清澈、却饱含感激的眼底,“这点子东西,莫推辞。你是个实在人,我老婆子心里有数。回去好生过日子,缺什么短什么,只管托人捎个信儿来。往后得闲了,常来府里逛逛,咱们老姊妹,说说话儿。”

刘姥姥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扑簌簌滚落下来,砸在冰冷的银锭上。她嘴唇哆嗦着,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后只化作最朴实的几个响头:“老太太的大恩大德…老婆子我…记到棺材里!下辈子做牛做马报答您!”

贾母用力将她搀起,轻轻拍着她的手背,没再多言。有些话,不必说透;有些善缘,种下了,自会生根。

几日后,刘姥姥带着沉甸甸的馈赠和板儿,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荣国府那巍峨的朱漆大门。贾母没有远送,只倚在正房临湖的窗边,透过繁复的雕花窗棂,望着那一老一小穿着粗布衣裳的身影,在秋日高远的晴空下,沿着青石板路渐渐走远,渺小得如同两粒尘埃,最终消失在层叠的楼阁与金黄的树影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