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亦失哈宣谕奴儿干 白老人献计会通河(3)(第2页)
“永宁寺,永宁寺,再贴切不过!”康旺情不自禁,“祈我边陲永宁,愿我边陲永宁, 保我边陲永宁,就按钦差大人所言,和都司衙门一起,近日就开工修缮和建设,待公公明年或后年再来的时候,完整的都司衙门和庄严的永宁寺就是给公公、给朝廷的一个献礼。”
外面,不知什么时候又聚集了很多人,一阵欢快的鼓笛之声淹没了他们的谈话,把剌答哈只能断断续续听一些翻译过来的话,也大致明白了什么意思,早等得不耐烦,待康旺言毕,便把几人推到帐外,推进了狂欢的人群中。 原来,是人们看到了大明使臣和都司官员的善举,又自发地聚集起来,感谢皇上的恩德,庆贺这亘古未有的大喜事。
自汶上县衙往东北方向走上十几里就是彩山。马随人愿,小半个时辰,宋礼、史诚祖就到了。冬麦已一尺多高,千里原野绿油油一片,煞是好看。由官道下到田间小路,打听 了两个人,问到白英及所在,真是无人不晓,所以,他们很顺利地就到了白英的房前。
院落不大,半人多高齐整的树枝把五间泥墙草顶的房子围在当中,柴门敞开着,屋里不时传出轻轻的说话声。史诚祖打发一个差役前去通禀,屋里很快走出一位六十岁左右的 老者,见了宋礼等人纳头便拜道:“草民白英不知列位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宋某是来求贤的,安敢受此大礼?”宋礼紧走几步将白英扶起。白英起来将客人让进屋里,分宾主落座。女眷们已避到旁屋,白英的儿子白河为来宾 和父亲奉上茶盏,就到外面招待差役们。
“朝廷正在疏浚会通河和黄河,想必你也听说了,”寒暄之后,史诚祖开门见山,“宋 大人来山东数月,餐风宿露,筚路蓝缕,走遍了济宁、临清间的山山水水,既看地势,又 访求贤人,为会通河修浚找寻出路,解决冬春之际运河水源不足问题。堽城坝虽已着人修 缮,也只是权宜之计,总想着能有个好法子一蹴而就,使朝廷不再为本段河道乏水犯难。 这不,听说你于此很有造诣,就备了礼物登门。”
说罢,吆喝了一声,礼物便抬进不大的屋里,堆了满满一屋子。白英站起来,又一揖到地,哽咽道:“草民何德何能,蒙大人如此厚爱?就是粉身碎骨,也难报大人三春之晖。”
史诚祖也站起来,老熟人一样拽拽白英的衣袖:“越发客套了,连宋大人的正事是不是都要客套进去?快坐下,有什么建树敬请陈述,会通、黄河加堽城坝,几十万民丁在工 地,宋大人心里像着了火,可没心思跟你扯闲。”
宋礼向史诚祖摆了摆手,示意他安静下来,便把目光望定白英。好一会儿,白英才淡淡说道:“草民祖籍山西,来山东不过几十年,哪有什么建树?只是自幼对山川地理有所钟爱,一些心得罢了,恐怕与大人的治河方略相去甚远,白某本人无足轻重,耽误了朝廷大计怕是吃罪不起啊!”
宋礼点头表示理解。一个乡里的“老人”,调解些邻里纠纷,是个半民半官的角色, 于官不入流,于民又略高一点,平日里打交道的只是些平头百姓,突然有个朝廷二品大员要寻什么治河大计,有些顾虑在所难免,就鼓励道:“我宋某来山东几个月,访问过几十人,大家各陈己见,畅所欲言,于治河有益者,我则汲取,无关紧要者,得过且过,治河 成功与否,都是我老宋的主意,与旁人有什么相干?是非曲直,敬请和盘托出,宋某于此 百听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