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月玄晖 作品

第44章 亦失哈宣谕奴儿干 白老人献计会通河(4)(第3页)

“那就多谢大人了!”大锤随着话音溅着雨水又狠劲地砸在木桩上。打好了桩,过来几个木匠,麻利地在木桩上锯出了一个凹槽,又用一根大木把两个带有凹槽的木桩连了起 来,接着又有巨石被放进木栏中。至此,新河虽未竣工,但二百余里、几十处河湾堤坝加 固工程却已告竣。

蔺芳招呼着大家到工棚避雨,他打着一把油布伞沿大堤走了一遭,叫停了一些仍在泥水里劳作的工地。自封丘金龙口东出曹州的工程尚未开始,从曹州抵鱼台塌场口与汶水相 会的工程才做了一多半,洪水若不下来,再有个把月也就差不多了。他心里着急,脚下一滑,险些从一丈多高的大堤上滚下去,跟从他的仆役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的左臂。蔺 芳站起来,点点头表示感谢,又向前走去。

横截汶水的戴村坝选在了堽城坝下游约四、五十里,两山之间的一段河谷中,筑坝约五里,将汶水由南旺引水渠导入运河中。整体设计是,坝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略有弧度, 大致分为南段、中段、北段三部分。以慢爬坡、慢下坡的鱼脊走势形成的高度不一、连在一起的土坝,远看上去,像一条巨龙慢慢潜入水中。随着夏秋冬春汶水水位的升降,三段先后漫水或停止漫水,以调节入运的水量。水小则全部入运,特大洪水到来时,整坝则漫 水泄洪,多么聪明的奇思妙想,暗合了李冰治水都江堰的分流要领。

戴村坝工程因进入雨季而暂时搁置,宋礼把人力投入到了长达九十里的南旺引水渠的工程中。两个多月后,也就是到了八月底,引水渠竣工。在与会通河的交汇处,根据白英的提议,在河底修建了如同鱼脊一样的石拨,用以控制引水渠南北流向的水势,七分北去, 三分南来,也就是后人总结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并按“蔺式固堤法”在汶水 入运的对面修建了长约百余丈的石护堤。天道酬勤,这一年,雨水平常,黄河水没有暴涨, 汶水、泗水也没有疯狂的水势,到了年底,金纯、蔺芳顺顺利利完成了三路浚黄工程,宋 礼、白英年末继续的戴村坝工程也已接近尾声。

宋礼和白英年龄相近,只是白英几十年勤劳农事,风吹日晒,须发花白,更显苍老, 像六十多岁的人。今天,两人一样的布衣,劳作在繁忙的工地上,远处看去,分不清哪个是尚书,哪个是农人。运土的,撒土的,砸夯的,整个工地就像一只旋转的大陀螺,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宋礼、白英和民丁一起把民工挑来的按一定比例掺了石灰的黄土撒平, 身后,四个抬了重夯的汉子喊着悠扬的号子一步步、一层层把浮土夯实,场面生动而感人。

宋礼大概是弯腰的工夫太久了,有些劳乏,直了直腰,看着眼前的白英发呆,想起初见白英的话题,心有不甘,朝廷若是得了这么个善于思虑水务的良才,天下河湖工程还不是随有随治?

“大人在看什么?”白英从余光中发现了宋礼的盯视,一撅山羊胡,停住手,奇怪地问。 “你是我大明治运第一大功臣,若无先生指引,运河水源问题不知要困惑朝廷、困惑我宋某多少时日!若算起细账,用先生之策,节约个百万乃至千万锭宝钞当不在话下。大坝就要完工,浚黄治运的总体工程算告一段落,但我在工部,太了解天下山川水利形势了, 朝廷不知还要有多少河道要修、要浚,以先生之才埋没于荒野山丘实是我大明的损失,宋某于心何忍?余还是要奏明皇上……”

“宋大人过奖了,过奖了!”没等宋礼说完,白英就接过了话茬,“白英不过一介草 民,蒙大人不弃,了我一生之盼,此愿足矣!大人细想,白英只是对汶上山川地势烂熟于 心,出了汶上便一无所知,目不识丁一般,他日岂不成了大人的累赘?”说来说去,白英 不肯出山就仕。

“我不能绑了先生到朝廷任职啊!”宋礼无可奈何,“既然如此,就依先生,不过, 戴村大坝完工,先生还要随我到南旺、蜀山、安山湖和马常泊走上一遭,既是汶上地理最 熟,一定帮我选好置闸位置,以时启闭,保我大明漕运一路畅通。”

“我可没有马上就辞别大人的意思,只要不出汶上,不离济宁,或者说不离山东,我会尽我所知,尽我所能,供大人驱使。”

白英故意让气氛轻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