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曲径通幽管水续航 邪风冲殿文华为震(2)(第2页)
“大帅之雄心让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叶宗行又一次震动了,“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忧君、忧民、忧天下,更可誉者,举一反三,修一个淮安段,连江北数百里不大顺畅的运河都虑了,为国家、为朝廷,不遗余力,古之贤臣循吏也无过于此!此乃皇上的福气,大明的福气!有太祖三十余年之积淀,我永乐朝必开立国以来一代盛世啊!”
正午的阳光正足,两个人边走边聊,却没有丝毫的倦怠之意。 这几年也巧,北京、辽东军屯连年丰收,漕粮运送的负担轻了许多,使陈瑄能够腾出手来治理运河。于是,按陈瑄的思路,管湖西及清江浦完工,数万人又投入了淮河至长江 段约四百里运河大规模的整修中。受淮安的影响,所在府州县都给予了积极配合,出人、 出物而毫无怨言。也是陈瑄善于体恤百姓,爱惜士兵。兵卒外出之时,谦谦和和,公平买 卖,对工程所在州县无所搅扰;因而,由挖河官军组建的“陈家军”因运河之浚而名声大 噪,百姓箪食浆壶前来劳军,盛况空前。
高邮、宝应、盱眙各县治湖工程完工后,陈瑄移师南下,疏浚了位于长江边上的仪征、瓜州运口,新开了泰州白塔河运口,这样,长江中游江西、湖广的粮饷走仪征北上运河, 江南粮饷由镇江达瓜州北上,江南东部苏州、松江等处的粟米则由白塔河北上,无论官船、 民船都不再因运口原因再走冤枉路。陈瑄奉命又造浅底船三千艘,北运粮饷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每年五百余万石的运量,仓仓廪实,为永乐十五年以后百万人大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北方枯水期长,在宋礼建闸基础上,陈瑄又着手解决会通河遗留的隐患,在济宁至淮河间新建水闸九座,以时蓄放。他还担心冬春时运河总体水量不济,故从淮水至通州设置铺舍五百八十六个,每舍置纤夫数人不等,引导或帮助漕船走出浅地。新筑的沿河大堤全部凿井植树,便于行人来往。
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沧州全部建常盈仓,方便附近各省粮饷粟米的就近贮存和转输。定支运之法:江西、湖广、浙江等江南粮米运至淮安仓,太仓、苏州、兖州粮米送济宁仓,河南、山东等税粮送临清仓。于是,海运、陆运皆罢,而南起杭州,北至通州,长达三千余里的大运河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水上行船,两岸大堤陆路行人, 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经济因运河之通畅而迅速繁荣,杭州、苏州、镇江、扬 州、淮安、徐州、临清、济宁、德州、天津、通州等码头城市商业日渐活跃,朝廷不得不多设税课司以应对车水马龙的交易人流。
陈瑄的一生约有一半的光景都在董理漕运,凡所规划,谋略长远,一河一渠之成,精密宏达,三十年如一日,举无遗策。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的第八年,六十九岁高龄的陈瑄还在勘察淮安水利,因急病不幸死于任上。宣宗皇帝闻讣,哀恸万分,遣官致祭,且辍朝 一日,命工部营葬于南京映龙山,立祠清河县,由官府春秋祭祀。他还觉着,这仍不足以 旌扬陈瑄的业绩,又追封他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