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月玄晖 作品

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话兴建 庆寿寺道衍驾鹤西(1)(第2页)

此时,见皇上不住点头,他继续说,“有元旧宫之形制,北京建设比之南京要容易一些,首先是不用选址了。就因元之旧殿位置,向南拓展,按南京宫城的形制,所有正殿在一条线上,我们且叫它中线。臣要强调的是,不仅宫城如此,此中线还要纵贯皇城、京城,形成以奉天殿为中心全北京左右对称的三城建设。”

“好!此议正对了朕的思路。”永乐对李庆如此快地适应了工部的职责且对北京规制的打算大为赞赏,于是,打破了多年不急于表态的惯例,双目炯炯道,“南京宫城偏于城东南,无法形成全城的中心是实,这是北京建设首先要规避的,此点已经做到;所谓扬长避短不是空对空,而是实实在在的落在实处。‘扬长’系方才德孚所言,中线一贯南北,所有建筑、城门均呈对称分布,登高而望方显北京气势,没有对称的就此对称起来。‘避短’就是避南京宫城偏于一隅之短,即使花再大代价也要使宫城居于全城中心。当然,太祖皇帝当年刚刚建国,百废待兴,财力有限,也不想搅扰百姓,所以南京宫城选在了今天偏于东南的地方,不必多言。德孚此议甚妥,可再议其他。”李庆得了肯定,对旁人自然是个鼓励。何况皇帝的性格,只要他不在火头上,就愿意大臣们知无不言。为此,不知下过多少道求直言的旨意,他身边的臣子,庸碌的少,也深体了皇上的纳言之心,故议起事来,都很投入。

户部尚书夏原吉说:“臣在南京时就已和皇上说到粮饷的运送,去年约四百万石,顺天府各仓有所存储,今北京建设轰轰烈烈,官员、工匠、民夫陆续集结,多于往年数倍,没有五百万石怕是不成。”

他看了一眼皇上,萦绕在心的粮饷转运一直是他这个户部尚书关心的大话题,这么多的人,这么大的建设,馈运不济、手中无粮就会出大乱子。何况,北京建设完毕,匠人、役夫撤了,南京的官员、官属们大部分会来北京,加上各地每年朝觐的官员、新增的官军,粮饷少于四百万石根本不行。

“由此来看,”他扬扬眉继续说,“宋礼、陈瑄两位大人重新修浚的大运河功不可没!皇上知道,从辽之南京、金之中都到元代的大都,北京的人口曾一度膨胀很快,需要大批的江南粮饷。元代因水源问题,大运河的使用甚少,大抵走海路至天津,走一段运河到通州,再走几十里旱路至京城。车马运送粮饷、物料着实困难。其实,这也不仅是元代的困惑。辽代也有。辽圣宗时开挖了一条由张家湾进京的萧太后河,金人因之,因水量不济,也成了摆设。金人便在城西开了条金口河,欲引浑河之水入京济漕。谁不晓得,这浑河本称‘无定河’,携了山涧的峡谷之势,长驱而下,且水势四季不常,要么没多少水,要么汹涌澎湃,焉能济漕?遂以失败告终,如今也只留了个名字。元世祖修建大都城,萧太后河已不能用,于是,水利专家郭守敬打通城东北的旧高梁河东段,修建了与运河相接的坝河,水量有限,运量就有限。郭守敬再修张家湾至城东的通惠河。为解决水源,他依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踏遍西北诸山,终于在昌平发现了白浮泉等多处泉水,大喜过望,引入高梁河,遂筑堰截留至瓮山泊,入积水潭并与城内水系相通,由此,北京一段漕运转好,张家湾至京城的几十里路再不用车拉驴驮,然河海两运的年运量加起来也就在二三百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