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话兴建 庆寿寺道衍驾鹤西(2)(第2页)
“随少师所愿。”未等道衍说完,永乐爽快答道。话虽这么说,但只要他在南京,他就不愿道衍北往,似乎少了老和尚,他就失了倚仗一样。而且隔三差五到灵谷寺去看望, 但每一次相见,都让他感觉哀伤,老和尚明显一天比一天老,额上皱纹一日日增多,深沟长壑,老态龙钟,先前那形似病虎、眼吊三角、运筹帷幄的干臣之风几乎没了。
或许是无事可做?人闲下来就是老得快嘛!永乐估摸着,忘记了道衍还在写书,笑道: “朕遂少师北去之愿,不日就要迁都北京,以后的北京城比南京还要壮观宏丽。新都就要有个新气象,夕鼓晨钟很重要,元时钟鼓楼的旧钟朕不想再用,想新铸一口声闻十几里的 大钟,得有数万斤之重,监造之职非少师不可,住持庆寿寺,且帮朕监铸大钟可好?”
道衍本想推辞,想想皇上也是好意,再说,那儿一定还有别的官员,自己只是挂个名, 就此北去,也就爽快答应了。
毕竟是皇差,要有所表示。到了北京,道衍规整地换上了正一品绣着仙鹤的大红官袍, 到南城铸造大钟的铜铁厂去巡视了一趟。一则铸造的事自己不懂,不便说话;二则偌大的厂子,几十道工序,工匠们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三则皇上派出的督造——内官监少监海寿在那儿指挥得很好。虽然自海寿以下都对他毕恭毕敬,优礼有加,他还是感觉到了些许的不自在,就没有再去,回到庆寿寺,静下心来,把最后一本着作《道衍余录》整理并最终完成。
道衍一般早起后打坐修禅一个时辰,洗漱用过早膳便开始写作,光景或长或短,主要看状态,写累了,就休息一会儿,午膳之前,要在寺内走上几圈。然着述一完成,精神松 懈下来,也就一个多月,整个人似乎都垮了,躺在僧房里竟不能动弹,整日昏昏沉沉,听 说皇上来北京了,想去看看,却起不来,叹了口气,小僧人智礼走前忙后侍应着。
皇上来的时候,他正迷迷糊糊,好像在北固山下和僧人溥洽正谈论着虎踞龙盘的南京, 而他却认定了幽燕之雄的北平。
得了通报,他慢慢回转思绪,听到了一声好听的“皇上驾到——” 嗯,黄俨的声音,是皇上来了。感觉到永乐进了屋,半眯着眼,含糊咕哝道:“恕臣不能叩见皇上了。”嗓子眼里似有痰阻,又无力咳出,呼噜呼噜的。 永乐一阵心酸,竟无半点嫌恶之相,就着干净的大黄袍坐在床前,当着寺里的方丈、老僧们嗔怪道:“朕已说过多少次了,少师年事已高,不用再行大礼,又忘了不成?”他往四周望望,房子很宽绰,也很干净,一张书案,一把椅子规制在窗下,桌上是齐整的一 摞书。
“和朕一样,少师也是操劳的命,着述不停,身子可比以往好些了吗?” 道衍心下一阵酸楚,既是感念日理万机的皇上的挂念,又不愿把每况愈下的真实病恙说出来,让皇上分心。他尽力控制住就要漾出的一掬老泪,使劲清了清嗓子,慢悠悠道: “托皇上的福,还好。”
智礼进来,给皇上行了礼,便把一小碗汤让道衍喝下,一股浓烈的气味溢满整个屋子, 道衍的嗓子也不再那么咕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