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北京城君臣话兴建 庆寿寺道衍驾鹤西 (3)(第3页)
选择北京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无奈。 落叶归根,故土长眠,乃人之常情。但他不是不想回,是回不去了。当年代表朝廷巡视浙西,赈济苏、湖灾民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同胞姐姐闭门不见,骂声连连;年轻时的挚 友,也一样闭门不纳,大叫着:和尚误矣,和尚误矣!他道衍又误了什么?!
偶然的机会,他选择了燕王;必然的结局,他扶起了一代雄主。想不到,从此却招来了累累骂名,骂声里的长洲故土,能是他的安眠之所吗?但这些讳莫如深、永远要咽进肚 里的话,他不能对皇上说,否则,又不知要有多少人头落地了!建文遗臣案转相攀染十几 年,已是鸡犬不宁,他和众臣建议,皇上虽也有旨禁止,却禁而不止,每有小人衔恨负气, 意欲报复,往往指某某为奸党。而事情的结局,当然指向皇上,指向他道衍。所以,他宁 愿找理由远离故土,也再不愿因为自己折腾乡邻和亲人。
永乐说:“北京所辖八府、二十九州、一百一十六县,一任卿选。” “谢皇上了,臣不敢。早年,臣随皇上巡视时觉房山县东北一带人烟稀少,山岗峰峦秀美,还有一汪碧水,倒还自在。” “就依少师了,详址由礼部去踏勘斟定。” “皇上之恩也只待来世去报了。”道衍言罢,又是两行浑浊的泪水。说了这半日话,他早已挺不住,上气不接下气,依然咳不出,智礼忙将他扶起,轻舒后背。 永乐站起,走到几案前,一本本翻着一摞新旧不一的书:《净土简要录》《佛法不可灭论》《道衍余录》;诗文《诸上善士咏》《逃虚子集》《外集》《类稿补异》;几案正 中放着道衍的一张肖像,像下是他的《自题肖像》诗:
看破芭蕉柱杖子, 等闻彻骨露风流; 有时摇动龟手拂, 直得虚空笑点头。
卧病不起的人,竟还有这样的心胸,永乐感极而悲,又一阵心酸,走到床前,拉了拉道衍的手,准备告辞。已近夏日,刚放下这么一会儿,他的手又如此冰凉了,难道,这盏曾决定了大明走向的智慧之灯就要熄灭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