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秦淮河畔鱼龙混杂 太液池边宫殿林立(2)(第2页)
世人的眼中,永乐的即位是所谓“篡”来的,所以,他当皇帝无论如何要人们觉出是顺理成章。怎个顺理成章呢?首先是皇后所生嫡子的名分不能丢,其次是他的三个哥哥都病死了,轮也该轮到他了。基于这两点,他既要对自己的生母表达一个九五之尊的儿子的孝敬之心,又不能堂而皇之地把生母端出来。第三则是出于宗法礼制的考虑和皇家的忌讳。 太祖在世时他不能认,太祖不在了,哥哥们不在了,他是老大,从靖难到即位,他这个嫡出的身份就不能再改,庶出哪来的名分?然而母子间天然的血脉亲情又怎能割舍呢!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的稳固,他的这份亲情就越发浓郁,故在永乐十年于天禧旧寺废墟上建 报恩寺,对外说的感恩是高帝、高后,实际上,永远怀念的是那位音容笑貌一直都很模糊的生母碽妃。
第一次北征回来,永乐似是从鞑靼人的口中得到了某些验证,便以祈福高帝、高后的名义开始了大报恩寺的兴建,真实的缘由无人知晓。总监工就是他最信任的、且屡下西洋而颇有见识的大太监郑和。
像郑和下西洋、敕修《永乐大典》的举措,永乐一个主意,又弄出了一个天下第一, 世界闻名。到他的孙子朱瞻基即位的第三年,经过十六年的光景,大报恩寺才告竣工。标志性建筑就是这座九层八面、高达二十六丈余的琉璃塔。塔外身白瓷贴面,塔内壁布满佛龛,拱门是琉璃门券,门框是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 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一百五十二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
明清时期,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视为奇观,称之为南京瓷塔。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安徒生在《天国花园》中提到:“我(东风)刚从中国来,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自建成之日起,瓷塔就点燃了长明塔灯一百四十盏,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并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且被西方人视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刚刚占领南京的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制高点对城内造成威胁,遂 “ 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
世界知名的奇观瞬间没了!
“十万民丁、军兵如此安详,想来也不会有什么意外之事。”更深层的话胡濙不好讲 给三人,遂转了话题,“我等长期在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妻儿老小一定盼星星盼月亮般望着。在南京的时日,只要方便,我们都回家住,出入家门暂时还隐秘些,待我上朝 见过太子殿下后再公开不迟。另,明日上工后,你三人悄悄到寺院里面转转,怎个装扮随你们,看看监工官员的举动,听听民丁的反应,总之是大家心绪平稳就好,明日巳时我们 在北安门内聚齐。”
“遵命。”宋塔等三人也乐得回家自在,拱了拱手,悄悄散了。 胡濙家在通济门内,路最近,故把马交与李麟,他则沿秦淮河北岸往前走。看到在建的大报恩寺,想起自己离世的母亲,竟也生出许多感慨。亲人在世时,未离京前也多次回家探望;故去后,虽未能守制三年,但为母亲办了丧仪,略尽了孝子之道。可皇上呢,出 生之时太祖已在应天府立足,号令一方,府内姬妾成群,奴婢答应应有尽有。据传,今上出生后一个月就被太祖的结发妻子马秀英抚养,所以他无从知道生身母亲。年长以后,方听人隐约谈起生母,大明立国后,曾被封为碽妃,早早就死了。
仿皇宫建设寺院,造九级琉璃宝塔,哪一个佛家寺院敢有这样的非分之想?但大报恩寺这样做了。据工部官员讲,完工的寺院将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院,它的地位也是灵谷寺等无法相比的。胡濙边走边想,不知不觉已到了家门口,自上次与家人相别,又是三个月有余,此次突然回家,全家上下又不知会高兴成什么样子,他轻轻叩响了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