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月玄晖 作品

第92章 火树银花鳌山灯会 风山魔海正殿火灾(3)(第2页)

陆祯、倪峻等言官们轻轻摇头,曹润在和稀泥,让他们很失望;永乐的脸色却和霁了 很多,他也在想这样长期跪下去总不是办法。

夏原吉本就对言官与大臣的论辩了无兴致,但皇上说了,大家说几句也就说几句,若当了真,打起没完没了,两败俱伤,后果不堪设想。见很有气量的曹润说了公道话,他也赶忙接话道:“三殿罹灾,震惊中外,痛彻心扉,而皇上尤重。天子诏求直言,躬自领责, 实天下楷模。如曹掌科所说,臣等备员大臣,于仓促之间,茫然无措,上不能慰陛下于心灵, 下不能救殿堂于烈火,朝堂之上,竟无一词,言官指责臣等‘不能协赞大计’,并不冤枉。”

他顿了顿,舒缓了一下,远望见皇上直起了身子,同僚们默默点头,遂接着说,“陛下知臣不信佛、不拜佛,也不信什么天示警惩。三殿之灾,纯系偶然,如大地之风雨雪雹、 旱涝地震一般,故不必介意。但皇上以此励己,以天下百姓为重,愿大臣在轻徭薄赋、万 民安业上各有建树,此乃大明之幸,百姓之幸,大明盛世方兴未艾。”

吏部尚书蹇义的心中一直很矛盾。自古以来,是有不少两京的王朝,但肇建新京,那是多大的开销?他于军事部署不甚了了,所以对皇上移都塞下一直存疑,感觉着京师在南,一样可以防御鞑瓦。但历年来,皇上的眼光和心胸又不得不让他钦佩,所以,既来之,则安之,不能再有非分之想。待原吉言毕,他坚定地说:“既已定鼎又岂有南返之理?书生之见权当耳风,当下之急以苏民困为要。”

“诸位请起。”永乐终于说话了,说实在的,看到他们不议国事反倒自相咬斗,快慰唇舌,他恨不能立时杀他几个,以正风纪,但因是自己下旨质辩,也只好忍着,等待时机。 关键时候,曹润拉回话题,原吉、蹇义及时跟上,他的气也就基本消了。

永乐手捋长髯,朗声道,“不辩则事不清、理不明,迁都一事不必再议。三殿之灾, 朕怀兢惧,莫究所由。原吉说它偶然,朕宁愿相信是上天示警,提示朕体恤万千军民。内 阁拟诏,即日起罢一切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采办大臣及内臣撤回;蠲永乐十七年以前全国税粮、盐课马草等项逋赋,地方有司不得以任何理由再行追缴;免去年各被灾田粮,无 灾郡县可折钞缴纳,用苏民困;各处闸办金银课程暂时停止;各部院抽调二十六人分巡天 下十三郡,吏部尚书蹇义往南直隶、应天府,礼部尚书金纯往四川,左都御史刘观往陕西, 大理寺卿虞谦往浙江,侍郎师逵往江西,侍郎古朴往安徽……各郡均有一名御史或给事中相随,问军民疾苦,查地方利病,文武长吏有扰民者一律奏黜。”

“陛下圣明!”午门外的广场上一片参差不齐的赞许声。城楼之上与城楼之下,相距遥远而又很近,两者的地位也就把两者的眼光界定了。永乐目之所及,透过端门、承天门、 大明门、丽正门可以看到京外,看到东西南三个方向,甚至畿辅西南的大房山、南面的大兴、东面的通州;而大臣们仰着头也只能看到眼前的午门城楼,看到皇上。永乐决议迁都 的远见和表达正是这种场景的再现,他之所以看得远,除了他的龙兴之地的一点点私心外, 所虑最多的还是北边的防御。明中期以后的历史不得不证明了他的所虑完全正确。

虽然叫大家起来说话,虽然君臣的意见暂时一致了,虽然广场上的数百人都在赞许他的主张,但他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暖意,他没有忘了那些借三殿之灾抨击迁都的人,若不杀一儆百,震慑群臣,朝廷再有什么不幸之事发生,还会有人旧话重提。他略一停顿,把 长髯一甩,脸色阴沉道:“主事萧仪,诽谤朝廷,藐视君上,煽惑群臣,罪在不赦,着绑缚西市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