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夏原吉谏言罢宝船 皇太子抑哀正大位(2)(第2页)
夏原吉、吴中释出的当天,东厂即发还了籍没的家产,原吉的府第里原本也没什么,瓦罐、陶盆、几件家具等拉了两车。吴中则不同,尽管私购的宅子、外室的女人们经黄俨一案后已没为官产或没了下落,其余的财产大大小小也拉回了十几车。吴中还故意乘马在东华门外大街上走了一遭,让那些痛恨和落井下石的人看看,原来的刑部尚书又回来了,有一天犯在我吴中手里,管保你有来无回。
夏原吉只在家里待了一晚,次日早朝,皇太子的旨意刚刚颁出,像找到了救星一般,焦头烂额的部内各司郎官们得了信就带着各衙门的用度请示找上门来。两年的时光不在部里了,夏原吉一时摸不着头脑,丧事只得交由儿子夏瑄和太子指定的礼部主事操持,而他则不得不一头扎在户部衙门的值房里,听古朴等侍郎的陈述,听各司的汇报,理清了头绪,开始整理赋税出入。除向太子建议的几项外,对当年欠缴的夏税粮则分门别类,区别对待,能缴未缴的大力催缴,上疏罢免不称职官员,雷厉风行,上下联动,结果是,一个月初见成效,而母亲的整个丧仪他只是抽空露上了几面,由长子护送归葬江阴。
日理万机,忙前忙后的夏原吉,再没有闲暇考虑守墓三年的事了,很快,高炽又晋他太子少傅、少保,让他更没有退身的理由了,像汲水的水车一样在水流的冲击下夜以继日地呕心沥血,直至朱瞻基即位的第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五岁。
六天以后,皇太孙朱瞻基赶到开平,宣布皇帝驾崩,哭迎皇祖遗体。从征的十几万将士这才知道皇帝早已驾崩了,犹如晴天霹雳,全军顿时哭声一片。部分京军经居庸关回北京的时候,和北京的一片缟素的白海汇聚起来,在十数里文武大臣、官军百姓丧服的夹道哭迎中,朱瞻基护灵柩回到了万道挽幛随风舞的紫禁城中。
史学家是这样赞颂永乐皇帝的:“其身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赈,政无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为一代雄才大略之主。”
可谓恰如其分。国不可一日无主,永乐遗体迎入紫禁城仁智殿的第六天,在千幡万幡的银装素裹中,皇太子朱高炽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一个月之后祭仪完毕,将先帝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开山之陵——长陵,上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明中叶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时,不知这位痴迷于炼丹、多少年不上朝、让宫女都痛恨无比、想把他勒死的深宫皇帝,哪根神经兴奋了,想起了老祖宗的不易,遂将永乐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
新皇帝朱高炽履新,大张旗鼓地开始推行自己的治国方略。首先,推恩多年来孜孜不倦、不离不弃的辅导之臣蹇义、杨士奇。二十年了,谗慝诟病,风雨飘摇,高山深谷,万千艰难,一言难尽呀!身之艰危,心之苦痛,三个人就像是航行在茫茫大海中的一条小船,苦撑苦熬,终于渡过了无边无际的苦海,熬到了阳光灿烂的彼岸。他高炽不知感恩还是个人吗?
“赖皇考仁明,”高炽声音低沉,充满了胜劵在握后享受胜利的磁性,“列位爱卿力保,才有朕今日之尊位,朕要加恩,一等一要先为二位爱卿加官进爵!”言罢,笨拙地扭动身躯,注目二人,竟泪光盈盈。
蹇义拱拱手,虽目光如炬,却透着大难之后的复杂和沧桑,他略略平复了一下情绪,总觉着高炽第一句的“皇考仁明”有些勉强,有点不得不提的情绪,这样不好,不利于他将来的作为,遂进言道:“若论功,首先是先帝圣明,管中窥豹,察其秋毫,才使城狐之辈不能得逞;其次是陛下精诚所致,受大冤而不馁,临大乱而不惊,孝心所感,才有先帝之放心;最后才能说在陛下身边的臣二人,风雨同舟,尽心尽职而已。二十载疾风板荡,臣更坚信孟子之‘仁者无敌’的千古圣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