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不速之客(5)(第2页)
这时手机里正在直播的赵哥,居然开始读评论了,“赵哥,你们和‘好话不隔夜’是不是都在上面有人。怎么消息来得都那么快呢?”
赵哥托了托金丝眼镜,用那口流利的天津话笑道:“这话怎么说呢?其实吧,咱们观众里面干嘛的没有呢?所以吧,你们私信我都看,但就是没法挨个都回就是了。咱们不说这次打耳刮子的事儿了。咱们就说我和‘好话不隔夜’,在前两天,北纬49°,西经135°,温哥华岛附近撞船那事儿的时候吧。小鬼子的电视台,高丽棒子的电视台报道的是不是都比咱晚吧。咱这玩意都干货。”
“臭公知不都说咱们不懂吗?那尼玛是不是夏洛特皇后湾附近?”赵哥说到这里,就拿起印着自己卡通头像的骨瓷杯,得意的说了句,“粉丝先喝”就轻轻抿了口锡兰红茶,继续说,“我们这类节目主打的就是不装逼,我也能用专业的词儿啊。可用专业名词为的是行内人信息表达的精确。那玩意不利于传播不是?你当有学问的人,平时都像是念论文一样,一板一眼的吗?别逗了。”
刘桂花终于整理好了肩带,赶忙锁住屏幕蹲在老公面前,试探着问道:“老公,你是不是也有粉丝发私信啊?给我看看呗?”
陈伟被刘桂花问得有些心虚,不过还是勉强振作精神后才说道:“哎呀,一家粉丝一个样。我家有档次的粉丝,都是给我打电话。”说这话的时候把口袋里的庐州大酒店房卡死死的按得更深了些。
陈伟自然清楚,这世上哪有什么网红背后的老板?更哪有什么热心网友投稿?不过是在暗网上买各大媒体的选题树照片,或者各大媒体的茶水间录音?人家大媒体是需要简单审核一下信息源的真实性。而他们要的也只是爆点。所以就形成了网红比媒体快,媒体比情报部门更快的现象。
可刘桂花这种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很多键政类主播翻车的事儿也是比比皆是。就拿键政类主播徐大头来说吧,他给末世前的外事部门当过厨师,所以买了三个钻石版压缩包。
照片来自《经济学人》的选题树,上面清清楚楚写着“dragon Boat initiative”,他的A. i直译为"龙舟计划",再结合马尼拉方面又不太稳定,结果徐大头猜了个督帅准备派兵登陆吕宋岛。可事后看了第二天的《经济学人》杂志才知道,白板上的“dragon Boat initiative”就是杂志社对"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的特别报道。
不过好在,键政类网红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大人物都是谜语人”,救了他一命。徐大头直播时,也根本不可能说自己买了《经济学人》杂志社亚裔清洁工的偷拍照,才知道的内幕消息。而是说,有大人物隐隐绰绰的提了一嘴。
所以当时的键政类网红一起给徐大头洗地,说是大头理解错了大人物的意思。甚至到最后还是陈伟硬说——“我觉得原本有这个计划,但是国际大环境变得太快。所以才会有变化.... ”才压住了这件事。
陈伟看刘桂花走开了,才幽幽的叹了口气。看着刘桂花的背影,嘴里嚼着的魔芋爽突然变得涩苦。他下意识伸手抹了一把脸,像是要擦去上面的灰尘和污垢,留下两道深深的水痕。他是个锤子的陈氏族人呢?不过是被短视频平台的大数据推了一个姓氏起源的小视频。才知道颍川陈氏在汉末出过陈寔、陈群,在魏晋是一等一的门阀。可他爷爷是淮河挖沙的,父亲是跑长途的,到他这代连族谱都没见过。
刘桂花一边清点着卫生巾,一边念叨着:”颍川陈氏... 颍川陈氏... ”似乎就像是陈小强那个棒槌在背单词一样费劲。不过与之不同的是,刘桂花的态度显得认真了很多。
陈小朵抱着个鲜红色的电热宝,蹦蹦跳跳的跑了出来。她将鼻孔里那两管晶莹剔透的鼻涕嘶溜一声猛得吸了回去,大声说:“妈妈,那上面写的是护舒宝。不是颍川陈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