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三千金 作品

第360章 重生不长智商20(第2页)

我听说一个消息,咱们原来的世界已经有地方把这篇文章从课标里删了,为啥,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这篇文章误导了学生的文学审美。骈四俪六,引经据典,辞藻空洞对仗工整,六朝以来都是这种文风。我还看过一篇研究性文章,不是现代人写的,里面就指出来一个问题,他研究了当时王勃传世四十余篇骈文,里面的句子,典故,感情都是共用的。

就等于,你平时自己没事写了差不多表达同一种感情的文章,语句一大堆,到考试的时候,直接把这些段子全都攒到一起去,然后应景添上一些东西,也就说无论写什么,都是一样的感情,写的都是容易得高分的东西,至于里面蕴含的感情是不是他自己的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只要观众喜欢就行,所以他的很多文章内部都很割裂,而且感情流露,也过于流于表面,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当然这种说法也是他的一家之言,我也没见过王勃,不好说对错,但是人家那篇文章弄出来的例子还是挺有道理的。

单说骈文,北山移文,哀江南赋,枯树赋,别赋,甚至是赤壁赋和洛神赋,哪一个不比他更好。只能说滕王阁序很好,但是绝对称不上最好,能选入课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句优美,二是足够简单。什么千古第一之类的,就这么说,除了周公旦这个几乎没人提的人之外,其他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新世纪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当然还有一个评价项羽的,羽之神勇,古今无二,是项羽,不是关羽。

一说滕王阁序,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极了,但是后来我知道的,这两句改编自庾信的哀江南赋。我上学的时候很喜欢这篇文章,当时觉得美极了,在老师不要求背诵的前提下,我通篇背过了,但是接触的过分吹捧多了,反倒对它有了不少反感。

不聊这个话题了,没意思,说回王连军吧,现在他已经回南方了,让他的司机开车来接的他,因为他现在不良于行。回了一趟家,断了两条腿,要不是赵婧大出血,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