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前传的外传51(第2页)
三年前,娄半城给张平说,让他好好表现,表现好了给他涨工资,结果这一等就是三年,张平的都一个徒弟都已经通过考核,成了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人了,这个承诺都没有落实,结果这一次,娄半城一高兴,直接当场宣布给他涨了工资,一个月长了七块大洋,三十五块大洋,已经快要追上他师父了。只可惜依然是纸币为主,不过这一次的纸币不再是两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了,而是一家东洋银行发行的。
现在市面上的纸币系统非常复杂,有中行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有农民银行发行的银元劵,有察哈尔钱币局发行的察钞,有省银行发行的银元劵,还有大中银行发行的纸币,再加上东洋的银行发行的银元劵,这个货币体系,就应该直接用混乱来形容。其中,最不受欢迎的,应该是察钞,毕竟是是外省的钱,而且哪怕是在津门建了一个分行,兑换起来也非常麻烦,,经常动不动的就没钱。
其次就是这种东洋银行发行的银元劵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在银行准备足够多的银元,所以也根本不提供兑换服务,说白了,这其实是一种没有准备金的信用货币,只不过他们的信用目前还没有破产,而且一些大资本还挺喜欢这种洋银劵的,因为,他们可以在东洋的洋行买东西。而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就应该是中行和交通的纸币了,他们可是实打实的依然坚持一块钱,就能换一块钱的存在,据吹,两家银行的分行里,都储存了超过五千万银元的现大洋储备,实际上,我去看了,根本没这一说。
不过虽然货币体系混乱,但是在交易的时候居然还能做到平稳有序,第一是互认,第二就是大家的锚定物都一样,就是银元,再一个就是大家发行货币都是比较平稳的,基本没有什么当十,当百,当千之类的东西,一百块银元的面额,那是真的能买一百块的东西,不用考虑贬值的问题。
张平这一涨工资,哪怕是家里又多了一个人,他的日子过得依然不错,每个月把到手的五个大洋存起来,纸币全都花光,家里改善生活甚至已经成了常态。哪怕是花不完,他也会找人,换成银元或者小金条,存起来,他在家里埋了一个大缸,专门用来存这些东西。在津门这些东西不怎么好兑换,所以里面东西不多。
不过他干了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他给我家里买了两辆自行车,津门买自行车难度并不大,毕竟北方第一大城,西洋的整车进口的自行车不多见,但是来自东洋的自行车那是很多的,尤其是有很多关键零部件东洋进口,其他非关键零部件国内生产,然后采用前店后厂模式进行组装的自行车店铺,居然有一百多家,在津门这个地方很成气候,所以只要有钱,而且愿意花钱,在津门买自行车难度不大。
随着二十二县的沦陷,京城也几乎一分为二了,东边基本彻底成为了东洋的势力,里面的管理人员,可以说全都是汉奸,西边还稍微好一点,但是却被零零散散的东洋驻军折腾的昼夜不宁。三四年,一开年,就有一个东洋人找到娄半城家里,大致意思是想让娄半城不要一直窝在津门,要想办法走出去,比如京城就是一个好地方吗,他们也会给他提供足够的支持,比如,如果娄半城愿意去京城开厂子,那么他们就可以为他在京城的厂子提供非常先进的设备,而且会帮他拿到足够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
说白了,就是想让娄半城给他当白手套,因为塘沽协定的原因,老百姓和一些商业进步人士,对东洋的意见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只要有国产替代的,哪怕是贵一点买国产的,甚至买西洋进口的,也不去买东洋进来的,这对他们非常不利啊。让娄半城进京开厂子,一方面是利用他控制好京城的国计民生,比如吃穿,另一方面,就是培养群众对东洋的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