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悄然出现的“论坛”,土是土了点(第3页)
江夏气得又拍了一下桌子,这次倒没撞头,但声音不小。
“那破玩意儿!数字电台都用上了,连多普勒雷达都他娘的用上了!小莫和他老师都在盘算着进一步缩减雷达尺寸了,他却……”
“诶!”
江夏一拍脑门,气愤之余倒是忘了刚刚用自已脑壳“敲木鱼”这码子事,顿时疼得他倒抽了口凉气。
接着,“不懂合作”,“不思进取”,“孤陋寡闻”,“暴殄天物”之类的词一个劲地从他嘴里往外蹦跶。
也别怪他骂的脏,主要是这小子被各级项目缠身的时候,也没忘了依托他捣鼓出来的简陋网络,构建一个知识共享的雏形。
那个被他戏称为“百家讲坛”的东西。
这个所谓的“论坛”,在当前的网络条件下,自然跑不起花里胡哨的图形界面和实时互动。它更像是一个基于短消息协议和人工智慧相结合的、比较原始相对高效的知识索引与分发系统。
核心思路就是:化整为零,人工调度,按需传递。
标准化协会那群充满干劲的年轻人,是这套系统的“基石”。他们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化身“知识捕手”和“图书管理员”。
通过联系各个参与“大黄分身”网络的研究所、工厂。将这些单位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研究项目报告、技术方案、设计图纸、实验数据等核心内容,统统浓缩成几百字的“技术摘要”。
然后,由标准化协会的“分类员”,根据技术领域,如“电子电路”、“光学器件”、“材料工艺”、“机械结构”、“信号处理”等大类和更细分的子类),将这些摘要人工整理、归类、编号,录入到一个中央索引库。
当然,这个索引库目前还是一大堆厚厚的卡片箱,也就江夏这挂逼,仗着有“大黄本体”,把自已的成果唰唰转成了电子目录,快得飞起。
也就是这几乎堆满了半层楼的卡片箱,让这个地方被标准协会的小青年称为药房,而那些来寻求技术的研究员,也被他们戏称为上门抓药。
挺形象的不是?这帮标准协会的小青年确实很像老药铺的伙计分拣药材的举动。当然,他们分享的是知识。
但,某种程度上,还真可以把这些知识当成“药到病除”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