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谁才是真正的泡沫?(第2页)
大家纷纷拿出印章,同星海资本完成草签协议。
不过这一次,卯兔、辰龙、巳蛇3支基金,可就没有之前那么好的条件了。
基金的分红不再有保底,一律50。
管理费也大幅度提高,直接增加到持有资金的5水平。
但就算如此,大家依旧非常踊跃。
去除掉一部分不合格者后,每支新基金都有6000亿日元规模,相当于42亿美元。
资金入账后,竹下雅人没有拖延,立马开会讨论基金的使用情况。
“社长,还是根据前面3支基金的模式进行抄底吗?”
“不,继续重仓日本股市,美股我们只买微软。”
1987年股灾,短时间的强度非常大。
以美股为例,股灾爆发当日跌幅超20。
直接跌没5000亿美元,差不多相当于全美国8分之1的财富。
巨头企业受创最严重。
通用电气大跌331、电话电报大跌295、可口可乐大跌365、运通公司大跌388。
但这次股灾,恢复的也特别快。
美股很快就重新收复失地,大公司也回到正常水平。
所以股灾发生后的第三日,竹下雅人就指挥公司职员,大手笔购买日股、美股的龙头企业股份。
然而现在机会已经消失。
他自然不会将资金,白白浪费在增长远不如日股的美股。
“是,社长!”
嘉本隆正坐在椅子上,恭敬的点了下头,然后快速记下。
“等等。”
竹下雅人突然想到一个更好的投资热土。
“嗨!”
“嗯,还是算了。”
但想了想,新地方的投资规模比较小,还是将这个地方留给自己人比较好。
都说1985到1990之间,日本股市的泡沫很大。
其实相对于疯狂的湾湾,日本股市都显得比较保守。
湾湾股市,短短5年时间暴涨20倍。股指从500多点一路攀升到10000多点。
单单是1988年,湾湾股市就增长了差不多4倍。
股指由2000多点,迅速暴涨到8000多点。
这种不合理的增长,很快引起了湾湾政府的警觉。
为此,湾湾政府特意出台针对股市过热的法规,开始对股票交易进行征税。
刚开始效果特别好,股市腰斩一半,降低到4000多点。
但很快,湾湾民众就再次陷入狂热。
股指再次一路由4000多点,冲到10000多点的高峰。
巅峰时期,湾湾一家本土银行的市值。
竟然高于美国富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的市值总和。
因此对于当下的投资人来说,这是片比日本还要暴利的土地。
不过湾湾虽然涨的夸张,但毕竟市场份额有限,所以竹下雅人只准备投入1400亿日元。
也就是公司职员投资的4个二十四节气基金,和自己独资的3个词牌名基金,每支各200亿日元。
这样大家都有的赚,同时未来撤出的时候也比较方便。
说起来,1985到1990年的日本泡沫时代。 亚洲四小龙的港岛、湾湾、韩国、新加坡股市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日本。
但最终,却只有日本落入一蹶不振局面。
这里边主要有4个因素。
两个内因,两个外因。
第1个内因,
日本泡沫破裂后,很多公司负债严重,导致投资锐减。
就算知道成功的机会非常大,但考虑到失败的可能,也会选择放弃。
这种保守发展的经济策略,非常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2个内因,
日本政府的混乱。
如果日本政府稳定高效,政策不反反复复,果断刮骨疗毒。
以日本当时的体量,大力扶持新兴产业,根本就不会一蹶不振40年。
简单举个例子,日本政府明知道半导体行业是未来,对半导体行业的援助依然抠抠搜搜。
导致21世纪,日本半导体只留下上游材料。
上游材料确实重要,也非常赚钱。但它的规模有限,永远也无法成为国家支柱产业。
换成韩国,政府绝对会玩命支持。
不就是负债严重吗?
根本无所谓,国家支持你继续发展。
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财阀企业,就完全是靠韩国政府奶大的。
韩国的gdp发展速度能那么快,人均gdp甚至有超越日本迹象。
韩国政府功不可没。
可以说,政府的不作为,也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一大因素。
但就算如此,2010年之前,日本也有数次逃离停滞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