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努力修地球
竹下雅人将星海集团财务看了个遍,随后满是感慨的低声喃喃自语。
“没想到,集团的年销售额,已经提高到800多亿美元。”
年销售额800多亿美元,属于日本仅次于三菱、三井等负责物流中转的大商社。
就算在世界范围内,也可以轻松排在前20。
作为一家在1986年才发迹的公司,属于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当然,这里边也涉及到一些内部资源的左手换右手。
比如说星海电子和星海芯片的交易。
如果两家是合并状态,那么星海芯片那边就不会产生太多的交易额。
再比如星海制造,也是靠着代工创造出巨大的销售额。
因此严格计算后,星海集团的销售额可能会降低到四五百亿美元规模。
但就算是这样,星海集团依旧能排在世界500强的前50名。
不过就算有机会高排名,青年也不会为了这份名誉傻傻的折腾自家公司。
现在这样就挺好,有星海电子代表整个星海集团。
当然,如果每日新闻仔细进行评估。星海食品等公司,其实也可以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但这些都是虚名,星海集团暂时没必要过分追求。
等什么时候公司发展出现瓶颈或者是发展速度变慢,再争取这一头衔刺激销量。
“就是利润有些寒酸。不计算星海资本的情况下,只有区区37亿美元。”
星海集团属于典型的赚钱多花钱也多的公司,
单单今年在中国的投资,就有几十亿美元。
明年的投入同样不会少,光是在浦东陆家嘴的那几栋楼,就要10亿美元往上。
1990年,中国做出开发浦东陆家嘴的计划,然后在这里成立唯一的金融自贸区。
1992年,规划中的陆家嘴项目落实,并成立相关公司,做出陆家嘴开发100栋大厦的计划书。
1993年,申城特意在陆家嘴拿出3块品字形地皮对外出售。
要求是,建筑公司必须建成世界级地标类摩天大楼。
星海集团当时想要一口气全部拿下,因为大楼建好后就可以躺着赚钱。
但申城出于多方面考虑,最终委婉拒绝了星海集团的请求。
1号地皮给了中国金茂集团,2号地皮给了日本森大厦,最大的3号地皮给了星海集团。
前世这三块地皮建成后,就是屹立于陆家嘴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以及申城中心大厦。
其实单单是申城中心大厦,预算就要15亿美元。但这类项目的工期通常都会很长,所以每年只需要几个亿。
不过星海集团,在申城可不只这一处地标建筑地皮。
在竹下雅人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每次在申城拍卖土地的时候都有所收获。
单单是陆家嘴,就又获得了5块土地的资格。至于黄埔、静安等中心城区,地皮也差不多有十几块。
如此一来,星海集团每年在申城用于开发土地的资金,就至少需要15亿美元。
除了申城,星海集团在京城等地也有地产投资。
不过京城、羊城等地,暂时不需要门面类地标建筑。
因此星海集团在这些城市建的都是一两百米,甚至几十米的实用型大厦,花费也会少一些。
然而就算如此,因为同时开工的项目比较多,也需要15亿美元以上资金运作。
星海集团在中国赚的钱根本不够,需要总部进行支援。
除了写字楼项目,工厂和医院也需要很大规模投资。星海集团除星海资本以外部分,自然没多少利润。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星海集团总的利润依旧非常高。
不计算星海二期生肖基金的巨额分红,也能有七八十亿美元的利润。
这笔钱大多在国外,竹下雅人准备找个机会花出去一半。
“我都可以,看大家需求。”
保尔森也觉得可以跟随一把,但很快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觉得投资规模不宜太大,并且投资要分散一点。”
想到星海投资的种种手段,托马斯也忍不住点头。
“有道理,那我们就最多投资4.99%。”
无论是美股还是日股,都有着类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