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满余晖 作品

第245章 股东大会(第2页)

这位站起来的老板,对此非常认同。

他平日里,就喜欢开车的时候喝一罐。

他佩服的再次喊道:“不愧是松本制造,竟然可以研发出这么好的饮料。”

“是啊,是啊,这款饮料也太管用了,我们出租车司机都很喜欢。”

随着数位和开车打交道的股东陆续站出,大家也开始对松本制造的饮料期待起来。

虽然在场的股东一致认为,松本制造的下跌只是暂时行为,但能尽快涨上去,终归是好事。

没错,松本制造的股东们,都以为股价下跌是暂时性调整。

很快,公司的股价就会再次一飞冲天。

其实不仅是他们,就连高层的大藏省和日银,也是这样想的。

大家都一致认为,股价下跌只是暂时性调整。

随着日本的发展,东证很快就会恢复,然后继续往上涨。

这点,从大藏省和日银,对于1990年日本经济的白皮书可以清楚看出。

整个白皮书,股市根本就不是重点,三言两语轻松带过。

经济届,更关注的是消费市场和房地产。

整个社会的普遍认识是,股价都涨了这么多。

现在跌一点,也只是将泡沫成功挤出。

尤其是随着3月的股市又一波反弹,这种观点更加的深入人心。

他们就没想过,股市的再次反弹,是大资本故意制造的增长,借此更好的出逃吗?

只能说,日本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的经验,确实十分不足。

不过这也正常。

日本在80年代之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每家公司都必须有自己的主银行,也只能通过主银行贷款。

然后大藏省和日银,通过控制银行发展经济。

这种主银行经济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窗口指导。

在这一模式下,日本通过短期大幅度降息加息的方法,成功战胜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

要知道70年代的石油危机,日本是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

如果不是田中角荣顶着美国压力谴责以色列,国家甚至有破产的可能。

既然短期大幅度降息加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日本很自然的认为,这一招在现在同样管用。

可惜,时代变了。

80年代的日本,开始了所谓的自由化改革,主银行制度下的窗口指导已经失去意义。

日本大企业通过市场融资获得的钱,要远远超过通过银行融到的钱。

股市不再像70年代那样坚实,而是左脚踩右脚式的踩空。 这时候突然大幅度加息,企业无法在市场融到钱,纷纷出现经营性风险。

尤其是金融业,这种现象最严重,很多金融公司都有破产危机。

当然,因为房地产的坚挺,金融公司还可以小小的狂欢。

但很快,随着大藏省和日银对房地产的下手,市场就会出现连锁反应。

只能说长期的计划经济发展体制,导致日本高层对自由经济模式认识不足。

没能意识到,影响最大的是股市问题。

如果日本可以一边打压房地产,一边维持股市的稳定。

日本绝对不会有后来的惨淡场景。

消费迅速由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不振。

就算银行利息降到负数,大家也不再进行投资。

数位股东的认可,算是坚定了股民们的信心。

甚至有人想着,回去之后再买点松本制造股票。

一旦新饮料大获成功,松本制造的股价不仅可以重新涨回,估计还能抬升一部分。

那么自己在别家公司的亏损,岂不是可以赚回来了。

如果青年知道有股民出现这种想法,绝对哭笑不得。

只能说,全世界的股民,都有那种抄底抄在山腰上的情况。

不过松本制造其实也还好,股价就算跌的再惨,最多也就是跌到市值巅峰的三分之一

要论坑钱能力,还是日后的白头鹰厉害。

一场金融危机,银行的股价能跌到1美元以下。

搞得那些抄底抄在40美元、30美元、20美元的家伙。

瞠目结舌。

谁能想到,一家世界知名巨头银行,股价能跌的那么惨。

当然,如果你没有加杠杆,那么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