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复苏(第2页)
“令郎若能立得功勋,我便令他归此城中,为一营田屯长,为老丈养老如何?”
得了杨坚如此承诺,李汉儿自然是口称恩谢不止。
说话间,一行人已是来到了蒲昌海畔。
便见天高云淡,蓝黑色的蒲昌海水一望无垠。
初升的夏日之下,一阵微凉的湖风迎面而来,依稀之间似能嗅得其中一二腥咸之味。
杨坚自幼生长在关中,从来没有见过这般壮阔的水天之色,一时间竟也在心中生出几分似是曹孟德碣石观海般的豪情。
挥袖将脑中临水作诗的念头驱散,望着湖畔浅水之中的苇草,杨坚终于还是将心中的奇思妙想,对在蒲昌海中做了四十年渔夫的李汉儿,吐露了出来。
他道。
“我还有后军近二千人在敦煌尚未起行,我今先从前军西向,实为后军探取道路。”
“蒲昌海东岸至此,陆行需二百余里,若能以舟船浮海运粮米人马,则资费大减。”
“我又闻自楼兰向伊循,有四百里,其中二百里能水行。”
“我今若能以舟船替人马,则水行此四百里之费,将不过陆行之二十里。”
“如此则敦煌至伊循一千二百里,可变八百里也,资费可省三分之一。”
“老丈在海中捕鱼久,可否为我军行船?”
李汉儿道。
“老朽能受公之重托,荣莫大焉,然而我船小,为公捕鱼则可
,运人马则不足备。”
“欲运人马,必须大船,而楼兰乏木。”
“我唯知五百里外焉耆国有大木,取其木投水中即可至于楼兰。”
“公若必欲舟行海上,无此大木则事不能办也。”
杨坚听罢此话,在心中大略回顾了焉耆的情报。
民不过两万,兵不过两千,取之甚易,只是如今其背靠突厥,自己不便动手。
况且现今楼兰破败,实在无力供养大军。
他麾下算上郭荣南行的千人,一共一千一百人的西征前部,如今正处于后勤完全断绝的状态之中。
他们这一千一百人西来之时,赶了六百只山羊作为军粮,行路八百里,行程十六天,这批山羊被吃得还剩二百只,仅能供他们再吃上八天。
即便是算上兵士们随军携带的粮米,他麾下的凉州兵们亦只剩下了不过十五日的粮草。
是以大军穿过沙漠,进驻楼兰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补充水源,转向南行。
须知道楼兰到伊循尚有八日路程,若是不能在粮草耗尽之前因粮于敌,杨坚和他的大军便要饿死在这片不毛之地当中了。
说起来,从突厥借来的那二千骑卒,他本就没有真正打算在西域使用,尤其是在他切身感受过从玉门关到楼兰的后勤难度之后,便更是如此。
应当说,那万匹绢帛的借兵酬金,不过是他杨坚为了伪装成西突厥的附庸势力,向西突厥室点密可汗纳的一张外交投名状。
在他看来,这份价值四千万的投名状,在成为西突厥南疆包税人这个最终目标面前并不算贵。
每岁自敦煌出关的绢帛大略有三四十万匹,而若能取得南疆诸国的治权,让这一数字翻上一倍也不算难事,而与之对应的,便是每年十万匹的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