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居建康何以制天下?(中秋快乐)(第2页)
“又可于修造新宫之时,于建康多造宅舍、官邸,如此,建康百官得官宅居所,必悦。来时,北土大家南来,陛下亦能有所赐居,其怨亦稍解矣。”
陈伯宗心中赞许毛喜谋划,登至殿前时,转过身来,遥遥看向大明宫南的那一片荒废之地。
“毛公之言善,大明宫南,现正荒芜,可多造宅舍。”
言罢,他又忆起一桩事来,道。
“营造之事,所费甚多,可用民间之力,毛公可拟制度,令百姓能助资、力于营造者得立宅之土。”
“贫人甚苦,居都不易,毛公造豪舍之时,亦可多造陋居,居成之后,则用低价租与都中贫弱之人,必使我百姓皆有所居也。”
天子爱民之言,亦令毛喜颇为感动,然他尚有二事未言,是以便继续言道。
“陛下之德,臣必竭力布之于民。”
“臣请续言转输之事。”
陈伯宗点点头,转身踏入奉天殿中。
“公且言之。”
毛喜与林鹤紧随于后。
“迁民之事成效甚缓,欲居建康而制天下,更须用转输之法。”
“幽燕(今河北北部)、河东(今山西)之地,捍御突厥之要边也,以其地所产之粮,已足供御突厥之兵。”
“而天下若一,中原无事,则河北官署之余粮必多,河北之余粮多,则北土易为叛患。”
“以臣虑之,河北、齐鲁沿海之余粮可运辽东以助垦殖,而河北腹心之地,则需筑一运河以
便转输。”
“若边塞用兵,则河北之粮入于幽州为辎重,若边塞安宁,则河北之粮入于洛阳为储蓄。”
“关中之粮,亦同此类。”
“而此类储蓄之粮,正可资给南迁之民。”
“至于运河筑就之前,河北之粮亦可用为筑河之费,徐图缓行,其功自成。”
“陛下,有此一河筑就,再行转输之法,则河北弱,天下安也。”
陈伯宗却没想到毛喜竟是提出了修筑后世大运河的构想。
不过想来也是此理,后世隋唐两代建都关、洛之地,以西制东,同样面临着河北人口过多的问题。
而那条连接洛阳、幽州的运河,其背后真正的功能,正是在于削弱人口过多的河北在地缘上的独立性。
不过隋时,炀帝修河虐民太过,以致失去天下。
唐时,百姓迁徙太难,以致河北人地矛盾愈演愈烈,最终遂有安史一炬,玄宗西逃。
而今日毛喜所上迁民、修河两条谏言相辅相成,却是误打误撞上了这道难题的正确解法。
不过稍稍思量之下,陈伯宗便亦是明白了如此解题所要付出的真正代价。
“毛公所言转输、迁民之法若行,是否来日虽一天下,二十年中,我亦不得余力用兵漠北、河西?”
毛喜一怔,少顷方道。
“然也,陛下若用此策,则必置陪都于洛阳,数岁之间巡行南北,若能如此,则天下一统二十年后,我朝社稷永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