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煤炭(本章免费,国庆节快乐!)(第2页)
樵采既成了商业,便会适应市场需求,将建康四周无主的林木,由近及远统统采个干净。
至前朝梁武在位时,百姓再欲自采薪柴,已需远行百余里,根本无法独自成行,只得购买商贾所售。
彼时市场货币供应不足,通货紧缩严重,钱贵而物贱。
而建康城中,百姓单购一家所用柴薪,一年便须用钱千文上下,外加朝廷各色赋役,生活自然困苦。
后来梁武帝萧衍为解决铜钱不足,钱贵物贱的问题,又发行铁钱,结果导致货币信用大坏,铜钱愈发昂贵,百姓生活成本愈加高昂。
萧衍却不明此理,甚至还为自己的“金融创新”沾沾自喜。
可叹后来侯景八千渡江,围台城时大得贫弱之人响应,一夕之间众至十万。
萧衍便就这样死于这座自己造就的火山的爆发,亦说得上是死得其所了。
再说回那樵采之事。
侯景乱后,建康人口暴减,所需薪柴同样大减。
十数年过去,至陈伯宗即位初时,建康左右的林木资源已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文帝天嘉年时,百姓甚至只需出城七、八里,便能采得
足够柴薪,建康樵夫几乎绝迹。
不过最近四、五年来,江南承平,各地移居建康的商民益多,建康城中的薪柴价格又开始节节攀高了。
现今民间虽还未传怨声,陈伯宗既欲以建康长久为都,却也不得不早些为此事寻得解法。
而寿阳的煤矿,便是他的答案。
思及此处,陈伯宗忽然问旁侧的宗元饶道。
“宗卿前时上书,欲官办炭窑,掘此地石炭,供寿州用火及左右民户制瓷所用薪柴。”
“以卿思之,此事一岁当用工几何?又当贩售石炭几何?”
宗元饶也是个干吏,早在先前做了些准备,便道。
“寿阳城中有民三万,每岁用柴薪可三千万斤,以三分之一易为石炭,而石炭之火一能当二,则每岁需用石炭五百万斤。”
“而左右制瓷民户,粗计每岁亦需用石炭数十万斤。”
“且以六百万斤为论,我雇一工掘石炭,月给工费五百文,一岁即六千文。”
“所雇之工以此费用,可养家口二人。”
“每工五日一休沐,一岁则做工三百日。每日得炭三百斤,则一岁得炭九万斤。”
“则六百万斤石炭,岁须雇工七十人,费钱四十二万,其余杂项一并算之,约共费钱九十万。”
“现今寿阳城中,薪柴百斤值钱三十文,石炭百斤当薪柴二百斤,我以五十文卖之,则每岁得钱三百万。”
“如此,则每岁得利二百万余,以此二百万余之钱,可支齐境南渡之民千人一岁所需之用。”
“若数岁之后,百姓便利此物,再使商贾行售各处,则路途转运,利虽稍损,而年利亦可望及千万。”
“有此千万之利,每岁齐民纵有五千入境,安之亦易也。”
一通长篇大论说完,宗元饶有些紧张地看向陈伯宗,他担心天子听不明白这复杂的计算。
好在陈伯宗前身时数学不差,倒是听懂了他的算计,目中露出赞许之色,言道。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宗卿真干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