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驿路与边疆
光大五年(571年),六月初一。恭州城东,苍龙门(今朝天门)。
盛夏的恭州,暑热非常,现下时辰虽未及晌午,可立身于门楼之上的陈伯宗,耳中已满是蝉鸣。
目光低垂,越过苍龙门外往来的百姓,落在更远处嘉陵江水与长江水交汇的地方。
嘉陵水清,长江水浊,两江之水在近处青黄分明,于远方却混同一体。
陈伯宗明白,将这二者弥合的,是时间。
而巴蜀与江南,南周故臣与陈国之间,也正像这江水一般,同样需要时间去弥合。
他能做的,就是在蜀地尽可能多待些时日,用天子权柄与威势,去调和矛盾,震慑不臣。
此番西征,他并未带走多少中枢的文臣,建康的朝廷仍由他的亲信们操持着,自行运转,只有少数要事会由沿江驿路西递,最终摆在他的案头。
近来,蜀中各处要他裁断的机务亦日渐稀少,是以,这几日他倒算过得甚为清闲。
以至于清闲得为自己的宫廷又添了位妃嫔。
不过,他昨夜虽与那富平公主洞房花烛,却并未同她一度春风。
倒不是那崔妙瑜容貌生得不好,相反这张由南周旧臣们热情交出的忠诚投名状,是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儿。
只是,他脑中那些残存的现代人观念,让他无法像真正的封建帝王那般,去草率地占有一个差不多只算初识的妙龄少女。
崔妙瑜眼下不过虚岁十六,先婚后爱也好,萝莉养成也罢,无论如何,他想缓些时日。
他要把精力放在稳定西南上,早日理顺西南政事,早日回归建康。
毕竟,身为皇帝,久离京畿,心中总归要生出些不安来的。
“苏卿,朕前日命汝所制的舆图,可已制成了?”
陈伯宗向侍在身旁的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苏威问询道。
苏威这个中书舍人的兼差倒是新得不久。
须知道,在陈国,中书舍人虽只是个因了本代天子看重,才抬至从五品的小官。
可陈国以中书省统尚书六部,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久空不置,这小小的中书舍人便从秘书人员一跃成了中枢决策的参与者,位轻权重,绝非等闲。
苏威能得此职衔,除却他确有才干,更多的还是由于陈伯宗在刻意笼络蜀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