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银山金山(第2页)
与萧摩诃一同东来的韩擒虎,自然比萧引更知晓此中详情,只是作为下属,他不便于萧摩诃的身后向萧引单独解释。
是以直至此时,他才寻得机会将此事背后的关窍脱出。
萧引闻言,一时愕然,良久才道。
“我于瀛州,大索三载,方才寻得此银山。”
“而廉平侯至海东不过数日,便得一金山。”
“公等武人,上马取功名,下马得富贵,真羡煞人也。”
“只恨不谙军略,不能如公等跃马封侯。”
萧摩诃面露自得,口中却谦辞道。
“刺史东宫旧人,得天子之眷,何必羡我等武夫。”
“来日刺史入朝,必为卿相,何忧不得封侯海外?”
萧引只是叹道。
“恐虽得封侯,不得富贵。”
他言语稍顿,才又道。
“金山实足羡。”
萧摩诃闻言,只看着身侧二人,笑道。
“虽如此,海东多出金银,明矣。”
“公等来日封国,必请于此,吾三人为邻,将甚乐。”
二人亦同他凑趣,道。
“只恐来日,我二人将索金于廉平侯。”
萧摩诃更大笑道。
“无妨,今日来此,我正欲求一采金之良才。”
“我国中金山,若能尽得采掘,二公若至,我绝不吝金。”
萧引警惕道。
“邓教谕受圣命来此,廉平侯慎勿谋之。”
——————
萧引口中所说的金工司传习所教谕邓原,此刻正与其弟邓明,立在一处覆着长木的土坑之侧,一边观察坑中火候,一边指挥倭人奴婢为土坑鼓风吹火。
这对兄弟,来自鄱阳郡银城县(今江西德兴)世代以采冶铜银为生的邓氏一族。
银城县本叫乐安县,自东晋以来,县境便出铜、银,在陈朝以前,其铜、银矿脉由民间自采,并无官方督管。
天嘉年初,世祖陈蒨为铸天嘉五铢,搜江南铜矿,始置铜、银官于乐安境中,采铜铸钱,兼采银矿。
盖因乐安县中的矿脉,铜银伴生,开采银矿的利益又远远大于铜矿,故而至天嘉年中,乐安反以产银闻名。也由此,陈蒨将乐安改名做了银城。
自光大之后,新帝陈伯宗更重采冶之事,于当地广募善于冶炼铜、银的百姓,任为官吏,银城的铜、银产量因此剧增。
至去岁,其采铜共铸钱三千七百万文,其产纯银共一万四千余两,已占江南所产铜、银之半。
自天嘉初年便靠着贡献冶炼之术与朝廷合流的邓氏一族,也在这一轮产业大发展中,快速腾飞。
其迅速从一个连寒门都算不上的松散小家族,一跃成为了拥有数个七八品朝廷命官的地方豪强。
现任八品金工司教谕的邓原,就是邓氏晚辈中的佼佼者。
他最精于灰吹炼银之法。
“所谓灰吹之法,是言先溶铅以取石中之银。”
“再撵铅银所和为灰,团而蒸之,去其铅而得纯银也。”
土坑之侧,年已不惑的邓原,正向身边二十出头的幼弟邓明,讲述着灰吹法的精要。
这方法传自汉时,原理其实甚为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