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人祸(第2页)
“虞卿之兄现在平壤为太守,今卿中举,有意效卿兄之举,往东海为一县令否?”
虞世南是个身形瘦小的少年,看似儒弱,言语中却透着股坚毅。
“常闻东海夷人不受王化,率兽食人,故官军讨之,捕为奴婢。”
“臣学《荀子》,知人之性,皆恶,分别在于教化、修习。”
“若能掸教化于异邦,则蛮夷亦可变华夏,贫贱亦可为圣人。”
“臣不才,愿受命东行,为陛下兴教化于海东之地。”
陈伯宗闻言,心中一喜,若有所思。
随着《荀子》被列为科考科目,并成为州郡学中讲学的教材,数年之间,如虞世南一般,学风求实的士人已经渐渐多了起来。
陈国所以推重荀子而非如后世宋明一般推崇孟子,原因只在荀子之学,更易使士人起务实之心,更易使社会运转具备法治精神。
在陈伯宗看来,后世所以尤其推崇孟子,是因为孟子性善之论,能够容易造成一种道德治国的幻象。
朝廷会想,人既然天性本善,是受了后天环境的侵染,方才变坏变恶,那我这个朝廷选出一帮正人君子、道德楷模来治理天下,一定是最优的结果了吧。
可朝廷主持选人的官员是这样的正人君子吗?可皇帝是这样的正人君子吗?可看起来是正人君子的人,真的是正人君子吗?
百姓会想,人既然天性本善,那拥有天下的天子应该是天下最善的人吧?就算天子不是,那些每天说着道德文章的高官鸿儒,也应该很善的吧?
我活得这么苦,一定是小吏蒙蔽了县令,一定是州县官佐蒙蔽了朝廷,一定是奸臣蒙蔽了天子。
只要天子与贤臣除了奸臣,给州县换上青天老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吧?
这个体系的运转,太依靠圣人了,所有人都做不到自己是圣人,都期待遇到一个能替自己解决问题的圣人。
在这个体系下,一切问题的最终解法,都将导向道德的方案,而道德的方案,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方案。
与其如此,不如投向荀子,承认人性本恶,要时时以礼义教化之,以律法堤防之。
要明白解决问题不在于祈祷人人都能改善道德,而在于直面问题,关注事物本身的规律,寻求解法。
陈伯宗相信,如此之学风、意识,若能深入民间,纵然使得人人皆具反思之力,而不利于朝廷统治,帝王专权。而亦可能以此法治精神,求实态度,于数十百年之后,为此中古华夏的境土,开一段资本主义之先河,奏一曲工业革命之先声。
这天下,非他一人之天下。
止了遐思,陈伯宗面带笑意,对虞世南道。
“卿既乐读《荀子》,更当务求实学,州县之任,最砺人心。”
“卿若能洞烛善恶,为一良令,则天下之官,无不可任。”
“卿其勉之。”
言罢,陈伯宗移目向三人中的最后一个,也是身份最为特殊的一个,来自齐国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的张虔威。
“张卿之姊,乃齐国高阳王之妃,张卿之父,乃齐国刺史。”
“又闻张卿年十二即补州主薄,卿居如此之家,年幼即为官,若在齐,仕宦之途必通,何以南来?”
室中刘行本、虞世南闻言,皆是侧目看向张虔威。
张虔威是个年不足二十,面如冠玉的高大青年,见众人目光各异,却也毫不怯场。
他正襟危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