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平林邑与封禅泰山(第3页)
那些玉册之上所刻的,乃是帝王欲借封禅之事,要向上天祈请的内容。
可以说,借由封禅之仪,使玉册所刻的帝王心意上达于天,便是封禅之事,最原本的用意。
陈伯宗不知道前代帝王们封禅之时,向上天求了些什么,他只知道,今日这里所备的玉册虽多,上面却都只刻了八个字。
“四民丰乐,家国安康。”
这八个字,便是他余生之所求了。
见陈伯宗已将玉册于玉检之中安放停当,程文季又献上了一根金绳,捧起一抔金泥。
陈伯宗接过金绳,在用金绳将那玉检彻底封缠之前,把一粒在掌心攥了不知道多久的黑子,投入了那玉检之中。
他闭上眼,想起了四十年,他的阿父陈蒨将这枚棋子交到他手里时画面。
他仿佛又成为了那个刚刚接过权柄的,锐意进取的少年。
他忆起了陈蒨临终之际,特意嘱托他看的那两行文字。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他今年已是五十有五,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还能如当年那个少年一般,从父之命,制天命而用之吗?
还是要和汉武帝、唐玄宗、乾隆一样,成为推动王朝盛极而衰的祸首?
心里思虑着这许多事情,陈伯宗有些心绪不宁的用那条金绳缠好了玉检,又用金泥将金绳与玉检一齐封好。
而在接过了侍中苏威奉上的那块用以完成封禅之礼的传国玉玺之后,他忽然有些踌躇地看了眼天空。
好在只一刻过去,他便不再迟疑,将那块刻着“受命于天,皇帝寿昌”的玉玺,印在了封存玉检的金泥之上。
他在心中对陈蒨,也对自己说道。
“阿父,奉业今已承天应命,一统功成。”
“儿之余生,无问天命在否,惟将志为天下,开百世太平。”
三月初十。
封泰山既毕,帝行禅礼于梁甫山,祭皇地祇。
三月十二。
帝御朝觐坛,受百官、勋戚、四夷朝贺,降诏令,大赦天下。
三月二十。
帝以封禅事毕,不欲久劳民间,居博城数日,引众南还。
五月。
帝车驾还于建康。
六月。
重安王程文季还漠北,方出塞,忽然病,左右或劝其返于塞内,访良医以求治。
程文季以封禅之时受礼甚隆,欲早还漠北以报国恩,于是固执北行。
至开平城(今蒙古赛音山达),病重,不复能行,居数日,薨于是,时年六十七。
帝闻文季之死,哀甚,泣之于庭,诏改开平城为程氏城以为纪念,并以大司马之衔赠之,又下特旨,许其子孙袭爵不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