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 大明“速运舟”(第2页)

【“一月之内,必须改进!若再失败,朕唯你是问!”朱由检拂袖而去。】

【留下宋应星和工匠们压力如山。】

【水运研造局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工匠们日夜钻研,反复试验。】

【他们尝试了多种材料来制作蒸汽管道,从普通的熟铁到添加了稀有金属的合金。】

【不断测试管道的耐压性能。】

【在动力传输系统方面,老船匠王福

凭借多年的经验。】

【提出采用榫卯结构与齿轮传动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动力的稳定传递,又方便维修更换。】

【赵勇则带领一群年轻工匠,在江边搭建了一个缩小版的试验水槽。】

【将不同形状的船体模型放入水中,通过测量水流阻力和船体稳定性,来优化船身设计。!j+j·w\x¨c¨.,i¨n^f-o.】

【他们还请教了当地的渔民,了解不同水域的水流特点。】

【以便让船体设计更适应实际航行环境。】

【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改进后的蒸汽动力船在试验中,虽然解决了管道破裂和动力传输的问题。】

【但螺旋桨在高速旋转时,经常会被水草等杂物缠绕,导致动力下降甚至停转。】

【而且,锅炉的煤炭燃烧效率低下,常常需要频繁添加煤炭。】

【不仅增加了船员的工作量,还影响了航行速度。】

【面对这些难题,工匠们没有气馁。】

【汤若望查阅了大量西洋典籍,提出在螺旋桨外部加装防护网的方案。】

【同时,他还改进了锅炉的通风系统,采用多风口设计,让煤炭燃烧更加充分。】

【工匠们则根据他的理论,动手制作新的部件,不断进行调试。】

【经过日夜赶工,再次改进后的蒸汽动力船迎来了试验。】

【这一次,它平稳地行驶在江面上,速度越来越快,身后留下一道长长的白色水花。】

【当船只顺利完成预定的航行距离,稳稳停靠在码头时,围观的工匠们欢呼雀跃。】

【宋应星激动得眼眶泛红:“陛下,成功了!”】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惊。】

【早朝时,户部尚书兴奋地奏报:“陛下,经测算,速运舟的运输效率是传统帆船的三倍。”】

【“且不受风力限制,可全年通航!”】

【“若全国推广,漕运和海贸的困境将迎刃而解,国库收入有望大幅增加!”】

【“仅江南漕运一项,每年便可节省人力成本五十万两白银,海贸利润预计提升七成。”】

【然而,礼部尚书却忧心忡忡地出列:“陛下,此举虽能解决运输难题。”】

【“但恐违背祖制,扰乱传统航运秩序。”】

【“且蒸汽动力船声响巨大,模样怪异,恐引起百姓恐慌。”】

【“自古以来,舟楫航行皆依赖自然之力,如今以机械代之,怕是会触怒河神、海神,带来灾祸。”】

【朱由检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祖制乃为治国安邦,若能让百姓富足,国家强盛。”】

【“适当变革又有何妨?至于百姓疑虑,朕自会设法消除。”】

【他下令制作详细的图文手册,向百姓讲解蒸汽动力船的原理和优势。】

【还安排官员到各地宣讲。】

【为了推广蒸汽动力船,朱由检下令在京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演示会。】

【邀请百官、商贾和百姓前来观看。】

【演示会上,速运舟在水中灵活穿梭,装卸货物快捷高效,众人看得目瞪口呆。】

【一位老商人感慨道:“这速运舟真是神了!有了它,我们的生意可就好做了!”】

【“以前从苏州到京城,帆船要走半个月,现在有了速运舟,五天就能到,货物损耗也少了,利润肯定能大大增加。”】

【然而,民间仍有不少人对蒸汽动力船心存疑虑。】

【一些船夫担心自己会失业,聚集在一起抗议。】

【他们举着写有“还我饭碗”“河神不容怪船”的横幅,堵住了龙江船厂的大门。】

【朱由检得知后,亲自前往安抚。】

【他站在船头,对着聚集的人群大声说道:“乡亲们,速运舟的出现,并非要夺走你们的生计。”】

【“而是要让运输更加高效。以后运河和海上的运输量会大幅增加,需要更多的人来驾驶、维护船只。”】

【“你们可以学习操作速运舟,收入只会比以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