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西下士 作品

第476章 大明“釜中乾坤”(第3页)

【年轻工匠赵大柱盯着厨房的风箱和铁锅,突然拍手:“有了!把铁锅改成圆筒,用风箱鼓风加热,粮食倒进去转着烘!”】

【三日后,“滚筒烘干机”问世。转动木柄,筒内的稻谷随着热气翻滚,半日就能烘干百斤粮食。漕帮众人见状大喜:“以后运粮再也不怕阴雨连绵!”】

【这场变革甚至惊动了边塞军营。】

【“报——!”传令兵策马疾驰至足安监,“将军说,普通炊具在战场上生火冒烟,容易暴露!”】

【老铸铁匠李铁锤皱起眉头:“不生火,难道吃冷食?”】

【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却想起家乡的“火折子”,改良成“燧石点火器”,又结合行军炉设计出“无烟灶”——灶台下方加装陶制烟道,烟从地底排出。当士兵们用无烟灶煮出热粥时,将军热泪盈眶:“有这神器,将士们再也不用饿肚子打仗了!”】

【但革新也带来了新的矛盾。】

【“陈师傅,你这蒸汽熨烫机抢了我们浆洗坊的生意!”数十名洗衣妇堵在工坊门口,举着木槌喊道,“大家都用机器了,我们靠什么吃饭?”】

【陈阿铜急忙搬出新研制的“自动搓衣板”:“姐妹们试试这个!转动齿轮就能搓洗衣物,比手洗快十倍!你们可以接更多活儿,赚得只会更多!”】

【在争议声中,民间智慧持续迸发。】

【“掌柜的,能不能做个能冰镇酸梅汤的箱子?”茶楼小二擦着汗问。】

【木匠王木生受到双层蒸锅启发,打造出“冰镇箱”——双层木箱中间填充棉絮隔热,内层放置冰块,酸梅汤放进去半日不化。】

【更有甚者,将炊具原理运用到丧葬行业。棺材铺老板推出“速干漆炉”,利用热风循环,原本七日才能干透的棺材漆,一日即可完工。】

【朝堂之上,关于革新的争论仍在继续。】

【“陛下!蒸汽熨烫机、滚筒烘干机,这些奇技淫巧破坏祖宗成法!”御史大夫痛心疾首,“长此以往,传统匠人将无立足之地!”】

【户部尚书却喜滋滋地呈上账本:“大人此言差矣!炊具相关产业税收增长三成,还催生了蒸汽、烘干等新行当,吸纳流民数万!”】

【朱由检把玩着燧石点火器,笑道:“只要能让百姓吃饱饭、有活干,便是好法子。传令下去,设立‘百工创新院’,鼓励各行各业互通巧思!”】

【诏令颁布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跨行业革新大赛”拉开帷幕。】

【裁缝铺用压面机原理制作出“布料裁剪机”,一压一裁,省时省力;药铺仿照蒸锅蒸馏,提炼出更纯净的药汁;就连私塾先生也受自动舂米机启发,发明“竹简速印机”,刻字效率提升数倍。】

大明“釜中乾坤”终章:革新浪潮下的万象更新

【百工创新院的成立,让跨界革新彻底迸发。在杭州,丝绸商人与铁匠合作,将滚筒烘干机改造成“丝绸定型机”,绸缎经热风塑形后,花纹更立体;在泉州港,造船匠参考无烟灶的烟道设计,为船舱加装通风系统,货物霉变损耗大减。】

【就连深闺后院也掀起“巧思热”。李府千金将裱花嘴与竹筒结合,发明出“花样挤泥器”,女红时可轻松勾勒出立体绣纹;隔壁杨家娘子受自动烙饼机启发,打造“省力纺车”,转动曲柄即可完成缠线、纺纱工序。】

【然而,快速发展也带来隐忧。街头出现粗制滥造的“山寨蒸汽熨烫机”,因铜管焊接不牢导致烫伤事故。朱由检闻讯震怒:“设立‘百工监察司’,革新虽好,但若伤百姓性命,必严惩不贷!”】

【春去秋来,革新成果惠及四方。漕运码头的烘干机日夜运转,边塞军营的无烟灶温暖将士,民间工坊的新奇发明层出不穷。当西洋使团再度来访,看到大明百姓用着会旋转的烤肉架、能计时的蒸锅,惊叹道:“东方智慧,竟在烟火日常中绽放如此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