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钢筋水泥造房技术的探索(第2页)
朱由检目光坚定地看着三位大臣,说道:“诸位爱卿所虑周全,此工程虽困难重重,但于国于民意义非凡,朕决心已定。洪爱卿,钢筋制造工艺优化、水泥性能改良以及新建筑工艺的研发等核心工作,就交由你负责。务必组织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全力攻克技术难关。”
洪承畴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会广纳贤才,深入钻研,结合实际需求,研发出科学合理的钢筋水泥造房技术。”
朱由检又看向杨嗣昌,说道:“杨爱卿,资金筹集、人才培训、宣传推广以及建立建筑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等事宜,由你负责。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使用,确保培训到位、宣传有效,建立严格且实用的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
杨嗣昌恭敬地回应:“陛下,臣定当竭尽全力,保障资金充足,推广得力,质量有保障,让新技术顺利落地。”
最后,朱由检对孙传庭说道:“孙爱卿,施工场地管理、安抚传统工匠以及建筑废料处理等工作,就由你承担。要制定合理的场地管理规范,做好工匠的思想工作,提前规划建筑废料处理方案,确保新技术推广过程平稳有序。”
孙传庭抱拳,语气坚决:“陛下,臣定会恪尽职守,保障施工有序,化解矛盾,维护好环境。”
会后,洪承畴迅速行动。他通过各种渠道,召集了冶铁专家、水泥工匠、建筑师傅以及对材料力学有研究的学者,组建了一支跨领域的研发团队。团队成立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
洪承畴带着团队成员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研发团队已组建完成,成员皆在各自领域经验丰富。目前,我们已着手对钢材进行分析,研究如何调整其成分与加工工艺,使其更适合作为建筑用钢筋。同时,也在对水泥的配方进行优化,提高其与钢筋的粘结力。”
朱由检鼓励道:“洪爱卿,团队力量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众人之长。研发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及时奏报。”
与此同时,杨嗣昌开始积极筹集资金。他与户部反复商讨,争取到了国库的专项研发资金。之后,他又向各地富商、商会宣传钢筋水泥造房技术的广阔前景,吸引他们投资。
杨嗣昌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资金筹集工作进展顺利。国库专项拨款已到位,各地富商和商会也纷纷响应,部分资金已到账。另外,臣已安排人员制定人才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工匠,设计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同时,也在筹备宣传资料,准备向百姓和工匠宣传新技术的优势。”
朱由检赞许道:“杨爱卿,资金使用要透明合理,培训计划要注重实用性,宣传工作要做到通俗易懂。”
孙传庭则深入各地,了解传统建筑工匠的情况,并与他们交流沟通。他深知,这些工匠的支持对于新技术的推广至关重要。
孙传庭对一群传统建筑工匠说道:“各位师傅,钢筋水泥造房技术是为了让建筑更加坚固,为百姓谋福祉。这新技术并非要取代大家,而是给咱们的建筑技艺增添新的力量。希望大家能敞开心扉,一起学习。”
然而,部分工匠对此心存疑虑,一位老工匠说道:“孙大人,咱们祖祖辈辈都用传统方法建房,这新法子能靠谱吗?”
孙传庭耐心解释道:“老师傅,新技术经过了严谨的研究与试验,能让房屋更结实,抵御风雨和地震的能力更强。而且,我们会安排专门的培训,保证大家都能学会。”
尽管孙传庭努力解释,但仍有一些工匠持观望态度。
洪承畴的研发团队在钢筋制造工艺上取得了进展,通过调整钢材中的微量元素,成功提高了钢筋的强度与韧性。但在水泥与钢筋的结合试验中,却遇到了问题,二者的粘结力不稳定。
洪承畴为此忧心忡忡,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钢筋制造工艺已有所突破,但水泥与钢筋的粘结力问题仍未解决。团队正在日夜钻研,尝试不同的方法,但收效甚微,恳请陛下宽限时日。”
朱由检安慰道:“洪爱卿,研发之路本就曲折,切莫心急。可尝试借鉴其他类似材料的结合方法,或许能找到灵感。”
洪承畴领命回到工坊,组织团队成员查阅大量资料,研究各类材料的粘结原理。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添加一种特殊的添加剂,并调整水泥的搅拌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水泥与钢筋的粘结力。
与此同时,杨嗣昌根据培训计划,开始在各地举办培训班。但在培训过程中,一些工匠觉得理论知识过多,实际操作较少,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