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出题(第2页)
杨炯却淡淡一笑,附耳道:“师兄可忘了《长安日报》?咱家的印刷术与造纸术早已成规模,安排人手重印试卷并非难事。眼下最要紧的是新题该出什么?后续审核又该如何周全?贸然换题于朝廷虽易,但若走漏风声……”
叶九龄听他这般说,目中精光微闪:“这个却不必忧虑。后续考题本就是三阁大学士所出,除了他们三位与我、恩师之外,再无旁人知晓。此刻更改题目,只需与三阁大学士说明缘由,他们都是匡扶社稷的柱石之臣,自会与咱们站在一处。”
“可是崔家的文澜、文渊、文汇三位大学士?”杨炯追问道。
“正是。清河崔氏多翰林,这三阁之中,倒有两位出自清河崔氏。”叶九龄颔首答道。
“如此便好。”杨炯眼中陡然迸出锐意,“师兄需得尽快重拟考题,我这便着749局的人去安排印刷。”
叶九龄闻言却惑然摇头:“这题目……要你来出?”
“我?”杨炯微怔。
叶九龄按住他肩膀,沉声道:“若由我来出题,难免落人口实,师兄弟们少不了闲言碎语,便是恩师也难做。届时反将石介置于风口浪尖,不得不被推上来同我争斗。你出面拟题,后续诸多事体反倒好办,亦可借此警示那些蠢蠢欲动之人。”
杨炯听了,牙关一咬,当下也不推诿,要来纸笔凝思片刻,便在纸上挥毫落墨:
诗词:以“天德清明”为题,作诗、词各一首。
经义:
一、子曰“赦者,小利而大害,未可屡行”,试析其于政治治理、法律宽严之思。
二、子曰“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论其中选才标准与治国理念。
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试析德治与治国方略之关联。
策论:
一、论《历代帝王治平之得失》。
二、论《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三、论《居中国而临四夷之要》。
新政实务科:
一、如何革除积弊,富国强兵?
二、如何整顿吏治,清丈田亩?
三、试析变通成法与推行新政之平衡。
叶九龄凑上前细看,越看越是心惊,忍不住轻呼:“师弟!你这题目,大者涵盖古今治道,细者直抵新政肌理,大处难寻破绽,细处又极考真才实学,莫不是太难为举子了些?”
杨炯耸肩一笑,道:“父亲在曲江池那晚,不是早已点破了出题的大方向?从前的经义太过虚浮,总揪着圣贤片语反复推敲,如今我专挑些冷门章句,再结合时政,从刑法、选官、德政诸般实务切入,如此方能筛去只会耍嘴皮子的庸才。
策论一题,从前总贪多求全,反倒失了准头。如今这三问,便是奔着‘选国相’去的!要问便问天下大势,要谈便谈要害之处。反正如今朝中本就没了天子,有什么不能谈?
至于新政实务科,石师兄不正是要寻敢闯敢拼的新政人才?这三问皆是当下治国急务,细致切实,可比那些让不通漕运的学子空谈漕运利弊的题目强上千倍!”
叶九龄见他说得两眼发亮,神采飞扬,一时竟有些怔忪。暗叹这师弟果然心思玲珑。